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饮喘逆

痰饮喘逆

病证名。《症因脉治·喘症论》:“痰饮喘逆之因:饮水过多,脾弱不能四布,水积肠间,成痰成饮,上干肺家。”证见时咳时呕,卧下喘逆,面色虚白,肠中漉漉有声,甚则喘息倚肩。脉多弦滑,如弦紧则为寒饮、弦数为痰热。治疗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甘遂半夏汤二陈汤等。兼表症者用小青龙汤大便闭者,宜导痰汤加大黄,甚者滚痰丸十枣汤等均可用。参见痰喘痰甚喘条。

猜你喜欢

  • 气郁眩晕

    病证名。又称气晕。《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

  • 夏应中矩

    脉应四时之象。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夏季茂盛,气候炎热,脉象应洪大,像方形的矩一样。

  • 走火

    气功术语。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见偏差条。

  • 同身寸

    出《针灸资生经》。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故名。同身寸从广义理解,应包括骨度法和指寸法两种,现习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等。此外还有目寸、口寸等法,亦属此范畴,惟今已

  • 坏疽漏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又名恶漏。症为肛周及臀部两侧肌肉黑硬,结块如鸡蛋大小,疼痛,常有多数漏管。甚者臀部软组织坏死。系肛漏并发特异性感染所致。治宜先服大剂清热解毒药,后择期手术,配合脱管锭

  • 炅则气泄

    出《素问·举痛论》。又称热则气泄。炅,即热之意。气泄,指阳气外泄。热则毛窍腠理疏松而多汗,阳气随汗散泄于外。

  • 脊阳关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腰阳关。见该条。

  • 肾主耳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气衰则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通于脑,脑为髓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失于濡养

  • 干疳

    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候。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七卷。由于小儿乳食不调,心、脾积热,津液虚损所致。症见羸瘦,皮肤干枯,两目干燥凹下,或畏光,夜热不安,啼哭无泪,腹部胀满,口干唇燥,或颈项倒斜。治宜健脾益

  • 走注

    行痹的别称。俗称鬼箭风。《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夫风走注者,是风毒之气,游于皮肤骨髓,往来疼痛无常处是也,此由体虚,受风邪之气,风邪乘虚所致,故无定止。是谓走注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风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