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便秘结

大便秘结

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燥门》。简称便秘。也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一般指大便排出困难或三四天以上不大便者。有正虚与邪实之不同。《医学正传·秘结论》:“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大便硬,又有表邪传里,系在太阴,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阴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阴下利谵语燥屎者。以分应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发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导、胆汁导等法。内伤门则有积热气秘血枯各条之不同。”《医宗必读·大便不通》:“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二阴。愚按内经之言,则知大便秘结,专责之少阴一经。证状虽殊,总之津液枯干,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则有胃实、胃虚热秘冷秘风秘、气秘之分。”“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误用硝黄利药,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若病证虽属阴寒,而脉实微燥,宜温暖药中略加苦寒,以去热燥,燥止勿加。如阴燥欲坐井中者,两尺按之必虚,或沉细而迟,但煎理中汤,待极冷方服。或服药不应。不敢用峻猛之药者,宜蜜煎导之。”久虚者,如常饮食法,煮猪血脏汤加酥食之。血仍润血,脏仍润脏,此妙法也。”《寿世保元·大便闭》:“大便闭结至极,昏不知人事,用大田螺二三枚,以盐一小撮,和壳捣碎,置病人脐下一寸三分,以宽帛紧系之即通。”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幽门不通)、直肠结、脾约之区分,详各条。

猜你喜欢

  • 问胸腹

    十问之一。问胸腹与辨别脏腑病证有关。胸膈脘腹满闷或胀痛走窜,噫气不舒的,多属气滞;疼痛固定一处,阵痛如针刺的,多为血瘀。钝痛气寒,咯吐痰涎的,多属停痰;胸胁痛、气促不能平卧的,多属饮证、积水。胸膈痞闷

  • 牙根

    见《医学准绳六要》。即牙齿之埋于牙龈部分者。

  • 大救驾

    见《陕西中草药》。为祖师麻之别名,详该条。

  • 野香薷

    ①见《岭南草药志》。为七星剑之别名。②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土香薷。各详该条。

  • 十二瘾

    ①指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癥病。《中藏经》:“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②指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症。《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癥?是所下之物,一曰

  • 耳鸣

    病证名。指耳中自觉有各种声响。《灵枢·口问篇》:“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临床上,耳鸣有虚实之分。如《医贯》卷五云:“耳鸣

  • 青羊血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山羊血,详该条。

  • 惊骇

    证名。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亦称惊。《医学心悟·惊悸恐》:“惊者,惊骇也。”《慎斋遗书·惊骇》:“惊骇之证,乃心肾不交之故也。”参见惊、喜惊条。

  • 通瘀破结

    同破瘀消癥。详该条。

  • 散膏

    指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