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鬼臾区条。
病证名。清·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妊娠下元虚怯,寒气所淫,因寒从足起,故两脚胫肿痛,名曰脚气。宜鸡鸣散(苏叶、木瓜、广皮、吴萸、生姜、桔梗、槟榔)治之。”
否,同痞;隔,阻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天气否隔,寒风晓暮。”病机上,通常多指气机阻滞。
疟痢著作。8卷。清熊立品(圣城)编辑,刊于1776年,为《瘟疫传症汇编》之一。作者选集前贤有关痢症、泄泻、疟病诸论,结合个人经验,详析各种治法,论方结合,切于实用。其治疗泄泻九法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
①针灸书。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又称太乙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首载太
服药方法之一。病在上部,药汤宜少量,分多次服。如咽喉痛,宜缓慢频频含咽。
出《经效产宝·续编》。即产后孤阳绝阴。详该条。
宋代福利设施。据载系专为收葬无依无靠的尸骨而设。
病名。因误食苦杏仁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症见无发热或体温不足,昏迷,惊厥,呕吐,瞳孔散大,可迅速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蓝子汁、杏树皮解毒法,可参考。
古病名。指食后少顷即下利完谷。《医说》引《史记》:“思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餐泄者,史记名思风。水谷不化,湿兼风也。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若饮食下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