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吐法

吐法

八法之一。使用催吐药或其它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使停痰宿食或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临床上常用于诸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中等急证。催吐用药物,实证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吐法一般对孕妇禁用,虚弱人慎用。②专指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吐法: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随将左手托病者脑后,令头向前,用右手中食两指插入喉间,捺舌根令吐,有乳吐乳,有食吐食,有痰吐痰。如初感于一吐之后,病即告退,再按证以手法施治,则愈矣。但孩儿已生牙齿,按牙关穴,牙关立开,须用竹笺笔杆之类,填牙龈,再入手指,庶免咬伤。须从容入口,恐伤喉腭。即或胃无积滞,用此一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猜你喜欢

  • 耳轮

    指耳廓边缘部分。见《针灸大成》卷十。参见耳条。

  • 鸦叉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手丫发。见该条。

  • 哈文台

    【介绍】:清末医生。履贯未详。曾在江苏金陵、江宁、镇江等地居住。太平天国军攻克江宁时,哈氏应太平天国国医李俊良之邀,为东王杨秀清治疗眼病,效果良好。

  • 章迪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字吉老。无为(今安徽无为)人。为人解除病痛,疗效很高。

  • 凉伞草

    见《质问本草》。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 脾实腹胀

    病证名。指湿热伤脾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脾实腹胀之症,眼目黄肿,夜不得卧,肚腹时热,小便赤色,大便或结或泻,或时作痛,泻下黄沫,肛门热痛。”多因膏粱积热,湿热之气,聚于脾中,转输失常所致。治

  • 火陷

    证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多见于有头疽毒盛期。因气不能引血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所致。证见:疮色紫暗,疮口干枯无脓,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短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

  • 鉴真

    【生卒】:688~763【介绍】:唐代名僧、医家。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长安元年(701年)出家,707年到长安深造。他对医学钻研,特别长于中药鉴别、炮制。743年接受日本留学僧人的邀请,决定东渡

  • 清凉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当归尾、石菖蒲、赤芍药各二钱,黄连、地肤子、杏仁各一钱,羌活五分,胆矾二分。为粗末,红绸包之如樱桃大,甜滚水浸泡,乘热熏洗患处。治眼胞菌毒初起。

  • 雌丁香

    见《本草蒙筌》。即母丁香,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