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发黄

伤寒发黄

病证名。指外感病邪而出现黄疽症者。《景岳全书·杂证谟》:“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必烦热,脉缓滑,多汗,宜从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又:“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以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主之;若内热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湿热内实胀闭等证而外无表邪者,宜茵陈蒿汤主之;若因内伤劳倦致染伤寒者,亦多有发黄之证,但察其本无湿热实邪等证,即当以阴黄之法调补治之。”亦有指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等五种黄疸为伤寒发黄。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参见黄疸有关条。

猜你喜欢

  • 山东何首乌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白首乌,详该条。

  • 喘促

    ①指呼吸时急促,气逆不平。与喘急为同义语。《景岳全书·杂证谟》列有喘促门,概括虚喘与实喘等多种喘证。②指呼吸时短气不足以息,动则气促的病症。多由肺气耗伤,肾不纳气等所致。《赤水玄珠·喘门》:“喘促,脉

  • 郝文法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生。渤海(今河北省境内)人,余未详。

  • 风牵偏外障

    病证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即风牵斜。详该条。

  • 脾虚生风

    指脾虚引起内风的证候。多由吐泻或药饵损脾所致。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伴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昏睡露睛等症。《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宜温补脾胃为主,用

  • 急救仙方

    书名。又名《救急仙方》。北宋时作品。撰人佚名。撰年不详。本书原是道教徒抄录的若干种方书的汇编,现有《四库全书》本和《道藏》本二种。四库本系自《永乐大典》中的辑佚本,共6卷。内容有发背、疔疮、眼科、痔证

  • 积心痛

    证名。积滞客于肠胃之间而心腹痛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心痛证》:“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

  • 辨证良方

    方书名。4卷。清·蒋杏桥编集。刊于1858年,卷1便易方及急救方;卷2介绍小儿痘、麻诸方为主;卷3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妇人方;卷4《达生篇》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全书选集大多为民间验方,少

  • 背俞穴

    经穴分类名。①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见表)。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又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②专指肺俞、心

  • 天朞(jī 姬)

    天朞,是天的一周,即天的三百六十五度,就是一年。《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始,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