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劳吐血

虚劳吐血

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卷十二。指由五脏虚损导致的吐血。如心经阴虚,火盛动血,证见虚烦不眠,怔忡健忘,神气不安者,宜滋阴降火,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若心阳不收,汗出惊悸,以及心火不下交于肾,而见梦遗溺赤等症,用上二方如龙骨牡蛎枣仁莲心浮小麦等;心经火虚不能生血,兼见瘦削悸怯,六脉细弱者,宜补脾胃,养心神,用人参养营汤。又如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兼见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大便不调者,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统治之。兼发热丹皮、山栀;兼肺气燥者加麦冬、五味;兼胀满而水谷不健运者加陈皮、煨姜。或加阿胶以滋血,或加柴胡贝母解郁脾阴虚,脉数身热咽痛声哑,则用养真汤脾阳不旺,不能磨化水谷,则用香砂六君汤等;肝阴虚,吐血兼见虚烦不寐骨蒸梦遗等,宜滋养肝血,清热除烦,用四物汤加枣仁、知母、牡蛎、阿胶之属;肾水不足虚火灼肺,吐血喘咳,足痿骨蒸,痰血痨瘵,宜滋补肾阴,用地黄汤左归饮等。如足痿、骨蒸,用大补阴丸滋阴潜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上热下寒,吐血兼见头晕腰痛,肿喘癃闭者,用肾气丸,从阴化阳,补火济水;肺虚津竭,络脉燥损,血随气上,宜用辛字润肺膏以滋肺中阴液,或用地魄汤生脉散等方(见《血证论》)。参见内伤吐血、吐血等条。

猜你喜欢

  • 清晨嗽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咳嗽》。即早晨嗽。详该条。

  • 山崩子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满山红之别名,详该条。

  • 张采田

    【介绍】:清末医家。字孟劬。浙江钱塘人。专门喉科,编著有《白喉证治通考》一书。

  • 伤寒论辨证广注

    书名。14卷。清·汪琥撰于1680年。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在治法上,不泥守仲景成方,选列自

  •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书名。8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卷1~7主要是产科的方论;卷8为初生儿的保育法。书中引录前人有关妇产科病证的论述,内容较丰富,所选方药大多可取,是宋代妇产科临床治疗的一部重要文献。建国后有影

  • 绰法

    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绰是抓提的意思。先用五指抓捏,捏后急速滑开。或用两手掌平贴于患处,然后手掌小指侧用力向中间滑起。有舒展筋脉等作用。

  • 四大家

    ①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②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又称金元四大家。一般所说的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 活幼心法

    儿科著作。又名《活幼心法大全》。明·聂尚恒撰。9卷。刊于1616年。卷1~6为痘科,对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并提出了有关痘疹的学术见解;卷7是作者治痘疹的医案

  • 东医寿世保元四象草本卷

    医著。三卷。著者不详。以朝医特有的“统”论述。第一卷为四象泛论,分述四象人之性格、爱好等;第二卷为病变,分述四象人之病理生理、养生预防等;第三卷为药方,按太少阴阳四象辨症论治。载方90个。1984年延

  • 呿(qū 区)

    本作。张口。《灵枢·本输》:“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又:“刺下关者,欠不能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