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痒

耳痒

病证名。见《医贯》。本病多由肝风扰动,肾虚火炎所致。症见耳中作痒,甚则奇痒难忍。治宜固肾清肝,祛风止痒。内服救痒丹(川乌大黄天麻栀子灵仙根、蔓荆子茯苓、益智、茯神仙灵脾白芷各15克,醋煅京墨、麝香各3克,蜜丸如芡实大,每服0.15克,一日二次)。外以蜀椒12克,泡芝麻油30毫升,少许滴耳;或以胡桃油煨热适度滴耳中。此外尚可以川乌鲜者,削如枣核大,尾部穿一线,乘湿塞耳中,将线头留于耳外,以便取出,日换数之。本病似外耳道真菌病或外耳道湿疹之类。

猜你喜欢

  • 秋后晚发

    指秋后发作、病势沉重的疟疾。《医宗己任编》卷八:“有一种疟疾,秋后晚发,不论间日一日,热多寒少,或独热无寒,或寒热相半,势沉重者,总当以治感症之法治之。”亦指伏暑。《六因条辨》中卷:“己任编有秋时晚发

  • 咳唾脓血

    证名。即咳脓血。为肺痈主症之一。参咳脓血、肺痈条。

  • 淡饮

    痰饮的古称。出《脉经·辨三部九候证第一》。详痰饮条。

  • 温病条辨症方歌括

    书名。清·钱文骥辑于1903年。钱氏按《温病条辨》原本次序,将温病诸证证治方药编成韵语歌括,便于读者学习。1954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排印本。

  • 尤在泾

    【介绍】:见尤怡条。

  • 慎斋三书

    见医学粹精条。

  • 刘埙(xūn 勋)

    【介绍】:元代医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精通方脉,常施药助人。

  • 帝中喉风

    病名。多由肾阴虚亏而虚火上炎,或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症见帝中肿胀、疼痛,饮食吞咽不利,甚则肿塞咽喉。若因感受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可选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汤等加减;如属肾阴虚亏者,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

  • 圆翳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圆翳。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如先天所致者,名胎患内障;形如枣花者,名枣花内障;黄而明莹者,名如金内障;由于病变程度

  • 两叶豆苗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