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痞满

痞满

证名。《素问》称否、满、痞塞。指胸脘痞塞满闷不痛。《医方考》卷四:“土郁者痞满。”《景岳全书·伤寒典》:“若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满,非结胸也。凡痞满之证,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府,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是即半表半里之证,只宜以小柴胡之属加枳壳之类治之。”《寿世保元·痞满》:“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是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痞满,宜调中补气血,消痞清热,攻补兼施。”《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虚则补其中气,宜调中益气汤;实则消食,宜资生丸;豁痰宜豁痰汤;除湿宜二陈汤加猪苓泽泻;有湿热清热,宜当归拈痛汤消导之,亦不可用峻剂,致伤元气。”参见气痞痰痞虚痞实痞条。

猜你喜欢

  • 阳常有余

    见《格致余论》卷一。阳,指气、火。多指精血亏损、阴不济阳所产生的内火。朱丹溪认为饮食失节,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热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

  • 冬均子

    见《中药材手册》。为使君子之别名,详该条。

  • 偏方

    同单方。指药味不多,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

  • 李朝正

    【介绍】:南宋医家。平江府溧阳(今江苏溧阳)人,为平江知府。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辑有《备急总效方》40卷,已佚。

  • 祛寒法

    即温法。详该条。

  • 佐脾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方。山楂肉三两,莱菔子、连翘、陈皮各五钱,赤茯苓、半夏各二钱。为末,粥糊为丸。治食不消化成积痞闷。

  • 赵铨

    【介绍】:明代医家。字仲衡,江西人。学儒,兼通医。曾在灵寿、霍山等地做官,为人治病,不计报酬。著有《石亭医案》、《岐黄奥旨》、《太素脉诀》等书,皆佚。

  • 白血

    证名。指咳出浅红色血。《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王冰注:“白血,谓咳出浅红色血,似肉似肺者。”《张氏医通·咳嗽》:“咳嗽吐粉红痰,谓之吐白

  • 疫毒痢

    病名。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危重者。见宋《史载之指南方》。亦称“疫痢”、“时疫痢”。《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已有“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升麻、甘草、黄连、当归、芍药、桂心、黄柏各半两,以水

  • 治鼠疫法

    见鼠疫约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