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病

心病

病名。指心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心为火脏,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心病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疹,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难经·十六难》:“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脉经》卷六:“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太平圣惠方·心脏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心藏神君火包络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余,特精伤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甚则神明湛湛,血衰则志气昏蒙。凡火之有余,皆由血之不足,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然则心病之有余不足,讵得与运气司天之火淫、火郁,徒属乎火者同视战,亦惟握精以固其气,养阴以凝其神,以调剂其有余不足,使归于和而已。……以心为血脉之主,故其实其虚皆不见本脏而在血脉,其在血脉,必先于在经络者病之也。若胸腹腰胁时皆心与心包之所在,故先病于本经也,其虚而腹胸大,则缘脾胃不上纳气于心而然,虚而胁下与腰相引痛,又缘肝肾不上贡精于心而然,此其病非止于本经络,可由本经络而推者也。”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参见心病各条。

猜你喜欢

  • 脱管锭

    治疗肛门漏管的药锭。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由白砒一两,乳香五钱,明雄八钱组成。外形如针,插入漏管后可腐蚀漏管促使其脱落。可用于单纯性肛瘘的治疗。

  • 空肠

    出《名医别录》。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 一数

    指二十八脉在全身运行一周的总数。这个总数若用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计算等于一百刻(二十四小时),故又可解释为一百刻之数。《灵枢·五十营》:“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

  • 王丹

    【介绍】:宋代医生。字元素。精医术,治病效果较好。重视辨证论治,主张“治风先治脾,治痰先治气。”

  • 眼唇蛔虫征

    望诊巩膜可见蓝点,下唇部粘膜有散在、白色半透明的颗粒突起。这些征象,可作为蛔虫病诊断的参考。

  • 鸡脚七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花蝴蝶根之别名,详该条。

  • 胸中痞硬

    证名。指胸中满闷不适而按之硬满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贯珠集》卷二:“此痰饮类伤

  • ①皮肤。参皮毛条。②肌肤。《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

  • ①义同沇(yǎn掩)。流动貌。《素问·离合真邪论》:“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②宽缓无力。《难经·二十九难》:“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③畏寒状。《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

  • 痰迷心窍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小儿多因乳食不节,停滞中焦,致使气结湿生,化为痰浊,阻遏心窍所致。症见神志错乱,神呆目滞;严重者可出现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声,纹沉色淡,舌苔白腻。治宜涤痰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