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疳

口疳

病名。①指口腔病。①即满口疳蚀。详该条;②又名糜疳。见《外科启玄》卷八。多由阳明湿火薰蒸而发,常见于小儿。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或形瘦,腹胀泄泻手心热等。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清胃散加减;继则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用银花甘草薄荷连翘煎汤漱口。并外吹冰硼散;或以人中白散(人中白煅红60克、孩儿茶30克、黄柏、薄荷、青黛各18克、冰片1.5克共为极细末),少量掺口疳上(《外科正宗》卷四)。②为龋齿别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其齿断不触,自然脓血出。”

猜你喜欢

  • 目黯黑

    证名。多由内有瘀血或痰饮所致。两眼周围目胞呈黯黑色。《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又李中梓《诊家正眼》卷一:“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痰痛,痰

  • 耳科

    为临床科目之一。见《冷庐医话》。系专论治耳部疾患者。此外,清初在江苏省苏州市养育巷水泼汾桥,曾有专门从事耳科的中医。至今尚有后裔在开业。

  • 红石薯

    见《福建中草药》。为糯米藤之别名,详该条。

  • 脾主裹血

    出《难经·四十二难》。脾有裹藏血液的功能。参见脾藏营条。

  • 神府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即位于胸骨剑突之中心处。主治心痛。艾炷灸3~5壮。

  • 光明草

    见《本草纲目》。为狗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 胃气痛

    病名。见《春脚集》卷二。指胃脘气机失调所致胃脘部疼痛。《经验奇方》卷下:“胃气痛,此症甚者,每晨吐清水,或连头痛。制香附二钱,良姜一钱五分,砂仁末八分。如病重常吐清水,加吴茱萸二钱。右药水煎热服。”亦

  • 中药材手册

    书名。1册。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编。本书对常用药材517种分别介绍其生药、别名、产地、加工、性状、鉴别、品质优劣、效用及贮藏等药材知识,附有照片插图200余幅及索引。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水金铃

    见《四川中药志》。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 大肠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