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公
又称“三伯公”。解放前海南岛黎族地区一种巫师。多为中老年男者,受汉族道教的影响,声称能用道法驱邪恶,保平安。村寨有人得病,被请来作法。作法时身穿长道袍,设神案,案上摆有香炉、木偶像、查鬼茭杯、赶鬼鞭、封鬼印章等,口吹牛角,手摇铜铃并用海南话念道经,还得宰杀猪牛羊鸡等祭鬼神。驱鬼时常以卜茭杯诬陷穷人为“禁公”、“禁母”。除在病人家吃喝外,还得索取一定财物作报酬。解放后逐渐革除。
又称“三伯公”。解放前海南岛黎族地区一种巫师。多为中老年男者,受汉族道教的影响,声称能用道法驱邪恶,保平安。村寨有人得病,被请来作法。作法时身穿长道袍,设神案,案上摆有香炉、木偶像、查鬼茭杯、赶鬼鞭、封鬼印章等,口吹牛角,手摇铜铃并用海南话念道经,还得宰杀猪牛羊鸡等祭鬼神。驱鬼时常以卜茭杯诬陷穷人为“禁公”、“禁母”。除在病人家吃喝外,还得索取一定财物作报酬。解放后逐渐革除。
见“唆鲁和帖尼”(1865页)。
藏文书名。全称《四大寺及上下密院建造情况白莲花鬘》。浦布永日垂巴阿旺强巴(1682—1762)撰。成书于1744年。颇罗郡王索南多杰(即颇罗鼐)时刻印行世。为藏传佛教黄帽派(即黄教)的佛教寺院史,主要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夹古、加古。来源于部名。居胡论水(今拉林河支流活龙河)、隆州(治今吉林农安县)纳鲁悔河与失撒古河、暗土浑河(今黑龙江通河县东大古洞河)、上京(治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宋葛屯、胡里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家支头人会议。彝语音译。意为“商议”,系家支头人和家支中若干有威望的成员参加的小型秘密会议。讨论决定※诺伙家支的一般问题,如处理杀人、盗窃、通奸及婚姻、财产纠纷等案件。如遇重大
清代地区名。指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清朝称维吾尔人为“缠回”,故名。嘉庆九年(1804)所刊《回疆通志》,即为这一地区的方志。其中包括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乌什
见“商卓特巴”(2093页)。
北齐时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首领。详见“郝阿保”(1583页)。
见“马九皋”(160页)。
布依语音译,意为“戴帽礼”,汉语亦称“戴假壳”。布依族民间传统婚俗。流行于贵州镇宁扁担山一带。旧时布依族青年妇女婚后有几年“坐家”(不落夫家)生活,男方为了使新娘早日过门长住,便用竹笋壳做一前圆后方、
见“速黑忒”(18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