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延汗

达延汗

①(1474—1517)明代蒙古可汗。名巴图蒙克,一译把秃猛可。孛儿只斤氏。※伯颜猛可济农子。成化十二年(1476),在蒙古内讧中,父兵败丧命,母锡吉尔被权臣亦思马因掠为妻,本人成为遗孤,先后被巴该、特穆尔哈达克收养。十五年(1479),满都鲁可汗卒,无子嗣,他遂成为汗位的合法继承人,被满都鲁的遗妻满都海哈屯接纳。十六年,与满都海哈屯成婚,在其扶助下,继承汗位,称大元可汗,异译作达延汗、大衍汗、歹颜汗、答言罕等。因年幼,被明人称为小王子。毕生致力于统一蒙古的事业,早年在满都海带领下,率兵征服瓦剌,迫其西迁,解除西部威胁。成年后,着重打击擅政的异姓权臣。至正德五年(1510),先后清除亦思马因、火筛,大败右翼割据势力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阿尔秃厮)等,统一东蒙古各部,加强军事组织,巩固了汗位。把分散割据的大小领地归入六万户,分左右翼,大汗自领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和兀良哈三万户,驻帐于察哈尔万户;封其一子为济农(亲王),统率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三万户,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分封诸子为万户领主,作为大汗宗藩;取消东蒙古异姓封建主的领地,使其成为大汗和诸子的僚属;罢太师、丞相职位,改变成吉思汗以来可汗同姓台吉和异姓领主并立制度,结束了百年来异姓权臣专政、内讧和封建割据局面,对漠南、漠北各部的形成以及蒙古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前期,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和平通贡互市关系。 ②(1596—1668)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又作达颜,藏名丹增多杰,号鄂齐尔。博尔济吉特氏。※固始汗长子。初驻牧准噶尔。崇德元年(1636),随父统兵征青海,于乌兰和硕山擒杀却图汗。继受命率军于哈尔盖冰川歼却图汗残军。六年(1641)复随军征卫藏,灭藏巴汗,受命代理“藏政”。顺治三年(1646),固始汗遣使通贡,曾“附名以达”。十一年(1654)十二月,固始汗死,诸昆弟争权,汗位空悬三四年。后经各方斡旋,达成协议,定仍由其掌理藏政,受达赖喇嘛赐封为“丹津达延汗”。汉籍称“鄂齐尔汗”或“达延鄂齐尔汗”。即汗位后,曾多次遣使向清廷纳贡,笃尽悃诚。清廷以其为固始汗嫡裔,死时遣官致祭。为青海札萨克镇国公噶勒丹达什、辅国公诺尔布朋素克、车凌三旗、察哈尔和硕特辅国公达克巴等祖。

猜你喜欢

  • 格当宗

    旧时西藏地方政府在※珞瑜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一作“金珠”(藏语意为“目如龙”)、“格当公巴”(藏语音译,意为“九坝”,寺庙名)。宗政府驻格当村,故名。位于珞瑜地区东端、波密的西南部。原为达木村珞

  • 苦盏

    即“俱战提”(1888页)。

  • 噶玛兰

    高山族语音译。台湾地名。亦作哈仔难、甲子兰、蛤仔兰等。位于台湾东北部,今称宜兰。为“三十六社土番之地”。清统一台湾后,大陆移民多次欲深入此地开垦,都因遭当地高山族人的反对而入垦未成。嘉庆(1796—1

  • 松岗土司

    清代藏族土司。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嘉绒地区。辖地东与北接卓克基土司界,南临绰斯甲土司,西接壤塘界。始祖原为杂谷土司头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授安抚司职,乾隆十七年(1752),杂谷土司苍旺

  • 准噶尔

    蒙古旧部名,意为“左翼”,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首领以绰罗斯为姓,故又名“绰罗斯部”。一说其首领是元臣孛罕后裔,始祖为明代瓦剌太师※也先次子额斯墨特达尔罕诺颜。原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塔尔巴哈台以

  • 阿夹巴

    拉祜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拉祜族农民对自给自足阶层的称谓。占有一定数量的水田和旱地,有较为齐备的生产工具和牛,但不雇长、短工,也不放高利贷,自食其力,一般不愁食穿,相当于汉族地区的中农阶

  • 夷不堇

    见“耶律宗真”(1315页)。

  • 十五法

    旧时西藏地方主要法典之一。十四世纪中叶西藏地方帕竹政权首领绛曲坚赞参照松赞干布以来吐蕃历代法典纂集而成,内容包括:英雄猛虎法;狐皮惩怯法;职官制度法;判别真伪法;逮捕传讯法;用刑取供法;罚款法;征税法

  • 中俄蒙协约

    中国、沙俄和外蒙古关于外蒙古现状和主权归属的协约。1911年,沙俄策动外蒙古封建主宣布“独立”后,中俄围绕外蒙古主权问题屡有争执。沙俄企图以允许外蒙古改“独立”为“自治”换取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现状的承

  • 新城

    古地名。高句骊据有辽东地区后筑。为高丽国西境最重要军镇。故址今一般认为即今辽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但旧说纷纭:或说在今辽宁新宾县城北;一说在该省开原或新民县境;明代更有人指在今大连市金州区。乾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