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明史

明史

纪传体断代史书。清明史馆纂修,题张廷玉(1672—1755)撰。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2卷。是书凡四修,初修于顺治二年(1645)设立明史馆时。康熙十八年(1679),复诏试博学鸿儒二等50人分撰,监修为徐文元,并吸收布衣学者万斯同参加编写删润。历20年,草就《明史稿》460卷。后被王鸿绪删为310卷,于五十三年(1714)进上。雍正元年(1723),复以张廷玉为总裁,增删王稿,至十三年(1735)终成定稿,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后凡90余年。记事始洪武元年终崇祯十七年(1368—1644),凡277年历史。多取材于《明实录》、档案以及文集、奏议、图经、志书、私史、邸报等,内容丰富,编次严谨,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典籍。纪传志中包含大量民族史资料,反映明廷对境内民族之统治政策、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周边诸族邻国与明朝聘交往、军事冲突等。其中《土司传》叙述湖广土司、四川土司、云南土司、贵州土司、广西土司等所辖中南、东南、西南诸族之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生活习俗、反抗斗争等。《外国传》、《西域传》则对北方蒙古地区鞑靼、瓦剌及兀良哈三卫;西域哈密卫、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赤斤蒙古卫、沙州卫、罕东卫、土鲁番、别失八里(亦力把里)、于阗及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等所辖各族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与明廷关系都有较为系统记载。此外,对朝鲜、安南、日本、吕宋、占城、真腊、暹罗、爪哇、浡泥、满都剌、苏门答刺、古里、拂菻、意大里亚、撒马儿罕、天方等周邻诸族及国乃至大西洋彼岸国家之状况及与明往来皆有所介绍。惟于建州女真和南明史迹均有意删除。为研究明代民族史及中外交通史的珍贵典籍。有武英殿本、百纳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此外,清王松蔚辑《明史考证捃逸》、近人黄云眉《明史考证》可资参考。

猜你喜欢

  • 銮仪卫都指挥使

    清初短时期内汉人爵名。参见“精奇尼哈蕃”(2465页)。

  • 秃鲁花

    又译“秃鲁华”、“睹鲁花”、“秃儿合黑”等。指蒙元怯薛(护卫军、禁卫军)中的散班。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用兵乃蛮部前始置,设秃鲁花70名。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国后,增至8千名,取万户

  • 东科尔呼图克图一世

    见“东科尔·达瓦坚赞”(520页)。

  • 吾戈拢

    景颇族载瓦支语音译。解放前云南景颇族村寨残留的一种原始互助方式。详见“戛缩”(2035页)。

  • 土舍

    ①官名。原为土官兄弟子侄等人的称谓,后渐变为官称。有自称为土舍者,有由土官降职改授或土目因功升迁者,多由官府颁给印信、号纸或委牌,亦有不颁给印信、号纸的。无职衔品级。云南阿邦乡土舍陶顺祖,原为土守备,

  • 定远营

    城名。清雍正八年(1730)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建。相传汉为定远侯班超驻在地。旧属宁夏宁朔县,为清帝“御马圈”,有守备1名,驻绿营兵。九年,札萨克多罗郡王额驸阿宝受命居其地。城依山成势,建筑仿北京,街穿

  • 温齐

    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镇国公屯齐长子。顺治六年(1469),封固山贝子。康熙十三年(1674),授宗人府右宗人,寻授镶蓝旗满洲都统。以四川叛应吴三桂,随定西大将军、贝勒董鄂由陕西征讨之。以汉将王

  • 潳山蛮

    汉代对南郡潳山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又泛称南郡蛮。与※廪君蛮或※槃瓠蛮关系密切。分布在荆山,今湖北南漳一带。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雷迁等率领下举兵,后被汉武威将军刘尚所率万余汉军所破,族人7

  • 察哈尔八旗

    清代八旗组织之一。以察哈尔蒙古兵丁编立,由中央直辖。镇守京师、驻防参半。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诸部落中最强盛者,系元朝嫡裔所属。后金天聪九年(1635),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部降后金。康熙十四年(1675),

  • 扬拒之戎

    古族名。戎的一支。居河南伊、洛二水间。周襄王三年(前649),襄王异母弟王子叔带谋篡位,引其与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洛邑(今河南洛阳西),焚东门。襄王奔郑,向秦、晋求援。晋出兵平定之,襄王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