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敕勒

敕勒

古族名。亦作赤勒、涉勒、赤狄、狄历、铁勒、丁零等,为汉文史籍中不同时代、地区、民族对该族的称谓。一说皆是突厥语Turk(意为“强力”、“气力”)的音译或音变、讹音,系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之统称。赤狄,为春秋时汉文史籍对该族的称谓;狄历,是该族自号,汉人称之为丁零(古音读作“颠连”)。敕勒,是西晋后,塞外诸族对其称谓。南北朝时,北朝人仅将十六国前迁居内地之敕勒族称为丁零(如代郡、朔州、榆山、并州、定州、西山丁零等),其余称为敕勒,或因其车轮高大而称之为高车,南朝人则统称之为丁零。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后逐渐南迁,游牧于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而留在贝加尔湖东部游牧的,史称东部高车。随水草迁徙,衣皮食肉,马、牛、羊等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于野,终无妄取。尚处于“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的部落联盟阶段。3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鲜卑军事联盟的瓦解,有不少丁零部落南迁入塞,分布在黄河流域,4世纪末建立翟魏政权。5世纪中,北魏太武帝徙东部敕勒数10万人至漠南,其众“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岁致贡献,由是国家(指北魏)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并渐知农耕。此族能歌善舞,千古绝唱《敕勒歌》就是反映漠南阴山下敕勒川的景物。太和十一年(487),漠北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因不愿随柔然与北魏作战,率众10余万落,西迁至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西北,建立高车国。盛时,势力所及东北至色楞格河,北达阿尔泰山,南服高昌、焉耆、鄯善,西邻悦般,东与北魏毗连。北周末至隋唐,敕勒之称渐为铁勒所代替,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同罗、契㶸、浑、拔悉蜜、葛逻禄等,共13部或15部。游牧于东至独洛水(今土拉河),西至西海(今里海)广大地区。分属于东、西突厥。其中以今土拉河北的回纥和阿尔泰山西南的薛延陀最强,曾屡起兵反抗突厥的统治。唐贞观二年(628),夷男率金山(阿尔泰山)西南薛延陀等7万余落东迁漠北,组成铁勒大联盟。次年,夷男称可汗,建立薛延陀汗国。四年(630),与唐朝共灭东突厥汗国。二十年(646),遭唐击,铁勒诸部叛,薛延陀汗国灭亡。唐太宗亲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招抚铁勒,铁勒诸部相继附唐。次年,在漠北铁勒地区置6府7州,后又在五原建燕然都护府统辖之。8世纪回纥崛起,天宝三年(744),骨力裴罗率众破后突厥,称汗,回纥汗国建立,铁勒诸部趋向回纥化。其辖地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属众多以游牧为生。至唐末,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分三支西迁,铁勒势衰,其名渐不见于史载。

猜你喜欢

  • 长春河

    见“他鲁河”(574页)。

  • 水葬

    葬式之一。将死者投入江河。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西藏藏族、门巴族贫困人家死者或因患恶疾而亡者多行水葬。先请喇嘛诵经,然后将死者背至河边投入急流。若尸体立即浮出水面,表明死者能获再生;若尸体立即沉入水中则

  • 龙麻阳

    ?—1513明正德年间苗族暴动首领。湖广镇溪(今湖南吉首县)人。苗族。正德六年(1511),与贵州铜仁苗民※龙童保等率镇筸五寨、平头、乌罗(今贵州松桃西南)等处苗民起事。得土官李椿、筸子坪百夫长龙真协

  • 中山国遗址及墓葬

    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国的古城遗址及墓葬群。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乡)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古城遗址1处、墓葬30座、墓上建筑遗迹2处、车马坑2座、杂殉坑1座、葬船坑1座,

  • 大延琳

    ?—1030兴辽国创建者。渤海始祖大祚荣裔孙(一作七代孙,似误)。辽东京(今辽宁辽阳市)人。初仕辽,官至东京舍利军详稳。因户部使冯廷休、韩绍勋“相继以燕地平山之法”绳辽东,民不堪命,遂于辽圣宗太平九年

  • 窝集右卫

    见“兀者右卫”(110页)。

  • 彭明辅

    明代湖广永顺司土官。字德轩。土家族。永顺(治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宣慰使※彭世麒子。正德五年(1510),袭宣慰使职。七年,河南刘惠、赵燧、刘三暴动,自遂平趋东皋,与都指挥曹鹏等帅土兵追击之,斩首80余级

  • 桃温军民万户府

    元地方政区名。桃温,清代文献作“屯”。因境内有桃温河(今汤旺河)而得名。为元初在水达达女真地所设5个军民万户府之一,先属开元路,后归水达达路。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香兰乡(汤旺河口右岸)双河古城(即固

  • 阙利啜碑

    突厥文碑铭。1912年波兰学者阔特维奇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之伊赫·和硕特地方发现。故又称伊赫·和硕特碑。碑今仍存发现地。碑文刻在石碑四边,共29行,残破颇甚。约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左右。碑主为暾欲

  • 阿卡

    ①水族地方治安联防组织。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时贵州三都县九阡及榕江县水尾等地水族29村寨,为保障地方安全,由寨老们协商建此组织以实行联防。制定“议公白告”之12条规定,刻石立碑以为凭证。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