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库车起义

库车起义

①清咸丰年间新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是清朝地方官员和当地伯克残酷压迫和剥削农民引起的。道光(1821—1850)年间,库车伯克掠夺土地问题已日渐严重。仅阿奇木伯克皮鲁斯1人,侵占官田和民田便达1600余帕特玛(5.3石小麦所播种土地面积为1帕特玛),比法定允许占有土地高出10倍多。又私役“燕齐”(地位相当于农奴)198户,比法定允许占有户数高出1倍半。土地虽多为各级伯克所有,而粮赋却仍要当地农民分摊。广大农民群众怨声载道。咸丰元年至四年(1851—1854),库车、沙雅两城伯克借修玛扎、拱北、大桥、军台、卡伦等之机,又向高利贷商号借钱肥私,却将还债任务定由各庄民众负担。五年(1855),迈买铁里和呢雅孜因不堪伯克们的压榨,潜往告伊犁将军扎拉芬泰。叶尔羌参赞大臣常清,以库车伯克劣迹昭著,令众伯克“毋得再有科派”。斗争初步获胜,迈买铁里威信倍增,遂自称“海里拜”(哈里发),并推举伊布拉伊木·夏为领导人。六年冬,阿奇木伯克爱莫特派人往胡那斯庄催交租税,为迈买铁里等鞭笞。爱莫特怨,与库车办事大臣乌尔清阿密商,阴谋查办迈买铁里等。迈买铁里率众抗拒,迫乌尔清阿让步,同意农民“只当五样官差”。乌尔清阿表面答应,暗中又谋迫害迈买铁里。事为民众得知,遂聚集冲击阿奇木伯克衙门,并扣留七品伯克哈底尔作人质。乌尔清阿软硬兼施,阴谋解散起义队伍。义军拒绝,“各执刀矛,列马成队”,齐称要严惩行凶的大小伯克,还解救被强征修渠民佚。三月九日,迈买铁里等于牌子瓦特集众2000余人,令新任伯克库尔班宣布5项要求:(1)革退伯克、阿訇之职; (2)放回被迫为娼妇女; (3)只当5样差使;(4)裁撤各衙门“戈什哈”(跟役)和燕齐户;(5)退还伯克、通事私占的牌鲁尔官苜蓿地。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农奴制度。乌尔清阿被迫把200名被霸占妇女放回,将爱莫特等摘去顶翎拘押。但不久又各自官复原职。迈买铁里怒,暗中聚众备粮,与喀什噶尔(今喀什)所属阿图什铜矿起义群众联络,定于三月十三日合力夹攻库车城。嗣因起事之前天气骤变,起义无法按时举行。迈买铁里为坚持斗争,谋移兵阿克苏。及至哈拉塔尔,因遭伏击,义军寡不敌众,败。迈买铁里、伊布拉伊木·夏被俘处死,起义失败。 ②清同治年间新疆维吾尔等族农民起义。迈买铁里等起义失败后,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暂时转入低潮。但自咸丰十年(1860)起,又逐渐高涨。同治三年(1864),库车农民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陕甘等地回民起义影响下,又发动起义。起因是渭干河水利工地托乎提尼牙孜哈里等人杀死两名满、汉官吏和15个维吾尔族伯克。五月一日,回、汉等族农民在马三保、马漋和杨春等人领导下,纷起响应。他们焚军台和城厢商铺,向城关挺进。三日,义军破城关,杀死办事大臣萨灵阿和库尔班等8名伯克,原库车郡王爱玛特也被处死。斗争取得初步胜利,但领导权被伊斯兰教阿訇热西丁和卓掌握,热西丁自称“圣人穆罕默德最伟大的后裔、宇宙力量的主宰者。”把现实生活中一切不幸均说成是“异教徒”统治所致,宣称圣战是真主的仆人的伟大天职,把斗争逐渐引向歧途。为扩大地盘,还分兵两路,进行东征西讨。东路军由伊斯哈克(又称伊萨克)率领,相继夺取布古尔、乌什塔拉、曲惠(今和硕县东)、喀喇沙尔、吐鲁番等地。并一度出兵木垒和哈密。西路军由贺提甫统领,挺进哈拉玉尔滚(今温宿县东),为驻阿克苏清军击败。热西丁遣兄加里玛丁往援。加里玛丁先至拜城招兵买马,后相继进攻阿克苏和乌什,大杀所谓“异教徒”和“叛教者”,一度进至阿图什和叶尔羌。嗣因阿古柏侵入喀什噶尔,热西丁为阻止其内犯,遣兵往击,战于罕阿里克,败;复命伊斯哈克率军往叶尔羌,谋自叶尔羌和阿克苏夹攻阿古柏。因内部不睦,互相猜忌,加上叶尔羌伯克尼牙斯出卖,伊斯哈克兵败投敌,六年(1867)四月阿古柏进犯阿克苏,热西丁遣兵与战于雅卡伊热克(今拜城西察尔其),复败。阿古柏挥军长驱黑孜尔(拜城东)。守军英勇奋战,予侵犯者以重创。因孤城难支,不久城陷。热西丁被执杀,政权被摧毁,其聚敛的大批财富被阿古柏囊括一空。

猜你喜欢

  • 答失蛮户

    元代诸色户计之一。蒙元时称伊斯兰教教士为答失蛮,元代定户籍,列之为诸色户计之一,与僧、道、也里可温户等享有免除差发徭役的待遇。规定须在回回寺内住坐,不得经营产业。实际上常开张店肆,下海贸易,并荫蔽世俗

  • 石世

    339?—349十六国时期后赵第四世皇帝。349年在位。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石虎子,母为前赵主刘曜女安定公主。初封齐公。以母出尊贵,获宠于石虎,甚得偏爱。建武十四年(348)

  • 策旺诺尔布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镇国公※托多额尔德尼嗣子。初授侍卫,擢内大臣、上驷院卿,兼蒙古正黄旗佐领。康熙五十一年(1712),袭札萨克镇国公。五十五年(1716),因青海

  • 嘎丁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尕旦寺,藏语称“孜苏莽嘎丁图登乃勒楞”,意为“孜苏莽之具喜佛教定胜洲”。在青海囊谦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建,奉宁玛派,原名“彭措热顶楞”,意为“圆满永固洲”。清顺治九年(165

  • 乔陵

    金代康宗(追谥)完颜乌雅束陵墓。皇统四年(1144)命名。原在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迁于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

  • 五福丹宝

    见“开圣丹宝”(215页)。

  • 僧隐令公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闸撒名。终辽之世,共置12宫1府,其中3宫设有闸撒。僧隐令公为辽太宗※永兴宫下之一闸撒。又,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有一闸撒名“僧隐令公果直”。“僧隐”一

  • 碾伯南川

    古地名,在今青海乐都县南。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应前往贡马之西宁番僧三剌之请,为其在该地建佛刹,赐名曰“瞿昙寺”,并题写寺额,至今犹存,仍挂在大殿内。

  • 拓跋阿斗埿

    见“拓跋那”(1356页)。

  • 相儿加思

    1267—1314元代乌思藏高僧,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帝师。一作相加班。出身于萨迦之东院。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之侄。曾任萨迦寺堪布。元大德九年(1305),帝师辇真监藏卒,元成宗封都家班为帝师未能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