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和硕

和硕

明清时期蒙古的政治、军事组织。亦译和舜。蒙古语音译,原意为“军队”、“部队”。元亡,蒙古地区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乱状态,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急剧变化。元代军政、军民一体并兼有领地性质的万户、千户制,在政体上演变为※兀鲁思和※鄂托克,在军事上演变为万户(土绵)、和硕制,以适应频繁、激烈的战事。过去的“兀鲁思”一称到明代虽还有“国家”的含义,但更普遍地用于称呼大领地,军事上则称为土绵(万户)。每个兀鲁思又分为若干鄂托克,如喀尔喀十二鄂托克等。由鄂托克成员中的壮丁组成的武装集团称为和硕。每一鄂托克根据其人数的多少,分别提供50至1000名的和硕军队,自备武器装备和马匹,或由联户(十户、二十户、四十户、百户)承包。大领主(汗、王、台吉、太师等)兼万户长。和硕的首领称和硕齐,由鄂托克的领主(台吉、宰桑)兼任或由大领主另行委任。鄂托克及和硕到明中期(达延汗治世前后)普遍存在于东西蒙古。起初二者有明显的区别,鄂托克是领地,是政治、经济单位,和硕是军事组织,职责是出征或防御。后来互相通用,到16世纪后半期,小领地也称为和硕。17世纪以后,取代了鄂托克,成为封建领地的名称。清代演变为旗。

猜你喜欢

  • 血亲复仇

    见“血族复仇”(821页)。

  •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蒙古古代寓言体叙事诗。作者佚名。约创作于13—14世纪时。内容叙述成吉思汗养有大小两匹骏马,小马不堪严格驯练,劝说大马一齐出逃,后大马日夜思念主人,形容消瘦,小马不得已与之一同返归,但不向成吉思汗认错

  • 白力

    见“蒲昌县”(2319页)。

  • 特末隐

    见“萧德”(1991页)。

  • 后燕武成帝

    见“慕容垂”(2436页)。

  • 周天受

    ?—1860清朝将领。字百禄。四川巴县(今属重庆市)人。回族。咸丰(1851—1861)初,从向荣镇压广西太平天国起义军,转战湖南、湖北及江南,累官游击,赐号“沙拉吗依巴图鲁”。五年(1855),率川

  • 马祥仲巴杰

    吐蕃大臣。赞普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人。系吐蕃舅臣(即尚论)。赤德祖赞死后,子赤松德赞嗣位,年幼,他掌握吐蕃实权,反对佛教,推崇本教,毁卡查及珍桑神殿,将大昭寺当作屠宰场,亵渎佛教,流放僧

  • 后燕昭文帝

    见“慕容熙”(2439页)。

  • 完颜守礼

    即“完颜守绪”(1153页)。

  • 那彦宝

    ?—1843清朝将领。又作那彦保。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孙。乾隆五十年(1785),由文生员擢三等侍卫。嘉庆五年(1800),因父功特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奉命勘老河,请将对岸户口稀少之斯板囊、金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