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勐
傣语,意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解放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农奴中一个等级,约占傣族总农户的55%。原为傣族古老农村公社成员,后农村公社在封建化过程中遭到破坏,土地所有权被领主篡夺,沦为耕种各级封建领主所给份地的依附农奴。除向领主缴纳各种贡赋外,还要承担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役。由于渊源于村社自由农民,直至解放前夕,一般仍依托于名义上的农村公社,占有使用较多的耕地和私人耕畜,为傣族农奴中地位较高的一个等级。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这一等级已不存在。
傣语,意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解放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农奴中一个等级,约占傣族总农户的55%。原为傣族古老农村公社成员,后农村公社在封建化过程中遭到破坏,土地所有权被领主篡夺,沦为耕种各级封建领主所给份地的依附农奴。除向领主缴纳各种贡赋外,还要承担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役。由于渊源于村社自由农民,直至解放前夕,一般仍依托于名义上的农村公社,占有使用较多的耕地和私人耕畜,为傣族农奴中地位较高的一个等级。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这一等级已不存在。
馆舍名。党项首领、西平王李德明与宋修好,于宋景德四年(1007)为迎接宋使而在夏州(今属陕西靖边)设馆。见“承恩馆”(1560页)。
门巴族民间的一种木制大长柜。采用硬质木板制作,一般长170厘米、宽60厘米、高100厘米。四周及底部均由榫孔衔接,其盖为活动的板块,内用竖板间隔2—3格。门隅北部地区每个居室都陈设若干个,供存放粮食、
西藏拉萨“四大林”(藏语“林”,汉意为“洲”,转意为“寺”。即“四大寺”)之一。又名阐宗寺。在拉萨市内。为西藏摄政第穆呼图克图驻锡之所。宗教上隶属哲蚌寺罗赛林扎仓,为黄教寺院。其第六、第八、第九世第穆
清代台湾高山族抗美首领。又称卓杞笃,笃其卓。凤山县琅峤尾龟仔角十八社头人。同治六年(1867),美船“罗佛号”在台湾南部七星岩遇风触礁,乘小舢板于琅峤尾龟仔角登陆,被当地高山族人袭杀。美国政府借机命海
?—1734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萨木多尔济长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袭札萨克多罗贝勒。赐牧塔尔弼克哩叶库布尔。四十年(1701
?—1696清代卫拉特蒙古青海和硕特部台吉。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之子。驻牧青海布喀河到柴集河一带地方,为青海和硕特八台吉之一。父死后,袭职任青海和硕特右翼长。为清外札萨克蒙古青海和硕特西后旗之
?—959辽朝将领。渤海人。一作高牟翰,亦名高松。通兵法,善骑射,有勇力。辽灭渤海,亡奔高丽国,尚高丽王女。后因获罪逃投契丹,遂仕辽。因酒醉杀人又下狱。辽太宗(史作太祖)知其才,赦之。天显十一年(93
元朝官署名。掌内廷近侍之事。文宗至顺二年(1331)置。设侍正14员,秩正2品,同知、佥府,判侍各二员。领※速古儿赤(掌内府尚供衣服者) 400人,奉御24员(尚冠、尚衣、尚鞶、尚沐、尚饰兼尚辇奉御和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县长王文墀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线装。上中下3卷。上卷序文、凡例、目录、题名、图、表、纪略;中卷纪略、垦务沿革、赋税、水利、教育、商业、交通、风土习惯、户口、召庙、事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古林朵皿,华言至尊大黑神迥遮施食也。”藏语sku rim mlos,译为至尊大黑神,为密宗护法神,举行法事时施放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