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昌乐县

昌乐县

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497) 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北。北周为昌乐郡治。隋大业初废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属魏州。六年 (623) 移治今南乐县。五代唐改为南乐县。

②唐武德三年 (620) 置,属南石州。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八年 (625) 废入石鼓县。

③北宋乾德三年 (965) 置安仁县,不久改为昌乐县,属潍州。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北十里。元至元三年 (1266) 废入北海县。明初复置,属青州府。洪武中移治今昌乐县。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改属淄青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古县名。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治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属昌乐郡。隋废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属魏州。次年,徙治今南乐县。五代唐改名南乐县。(2)今县名。在山东省中部。属潍坊市。面积 1101 平方千米。人口59.6万。辖15镇。县人民政府驻昌乐镇。西汉置柳泉县,属北海郡。东汉废柳泉县。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析北海县置安仁县于原都昌县西,旋改为昌乐县。以都昌、安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寓“昌盛安乐”之意,属潍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省昌乐县入北海。明初复置,并徙今治,属青州府。清因之。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直属省。1945年属鲁中行政区沂山专区。1948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属潍坊地区。1983年属潍坊市。地处鲁中南山地北缘,泰沂山北麓向平原过渡地带。主要河流有丹河、白浪河及汶河。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黄烟为主,特产“昌乐蜜宝”西瓜。矿产有石灰石、玄武石、花岗石、金、蓝宝石、红宝石、木鱼石、钾长石、石英、焦宝石、黏土、油页岩、膨润土等,其中蓝宝石品位高、质量佳、储量大,列全国之首。工业有建材、机械、电子、轻纺、化工、煤炭、食品等。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北部,309国道和胶王、潍九、昌大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西周齐都营丘故城遗址及高崖水库、孤山风景区等。


猜你喜欢

  • 上清观

    在今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汉张道陵之后世居于此。唐名真仙馆。北宋大中祥符间改上清观。清康熙时御赐“太上清宫”匾额。即“上清宫”。

  • 太和门

    在今北京故宫午门内。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初名奉天门,嘉靖年间改名皇极门。清顺治四年(1647)重建,随殿易名太和门。光绪十四年(1888)焚于火,后重建。

  • 天护陀罗尼经幢

    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井陉矿区天护村。唐开元十五年(727)建。高4.7米。分基座、幢身和顶三部分。基座作须弥式,上有仰莲台。幢身八角形,南面镌刻“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余刻经文。幢身之上施宝盖、须

  • 平圃站

    元置,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周田镇西南平圃村。

  • 崔家坝

    即今湖北恩施市东北八十八里崔坝镇。清置巡司于此。

  • 赤亭县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大明八年(464)废。古县名。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以豫部蛮民置,治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属西阳郡。大明八年(464年)废入阳城县

  • 白纳长官司

    明永乐四年(1406)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东南。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属贵阳府。清以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在今贵州省惠水县东北。属贵州宣慰司。后废。

  • 黄家滩集

    即今湖北应城市南十二里黄滩镇。清光绪 《德安府志》 卷8 《兵事》: 同治三年 (1864)十月,捻军 “游骑至应城黄家滩、巡检司、杨家河”。

  • 祖居县

    北魏置,属陇东郡。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附近。后废。

  • 紫泥泉驿

    清光绪年间置,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七十里。宣统 《新疆图志》 卷80焉耆府: 紫泥泉驿 “旧名哈勒噶阿, 准语哈勒噶谓道路, 言地当山口。……民店四五,地产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