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袍泽

袍泽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袍:长袍;泽:借为“襗”,内衣。旧时军人相称为“同袍”,也称相互间的友谊为“袍泽之谊”。


旧时军人相称为 “同袍”。“袍”、“泽”均为衣服名。二字连言为 “袍泽”,谓相互之间的友谊 ( 袍泽之谊) 。

此语源于 《诗·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戟 ( jí) ,与子偕作。”泽,笺作 “”,云 “亵衣,近污垢”。泽为“”之借字。

诗言 “同袍”、“同泽”,故形成 “袍泽”一语。“袍”、“泽”亦可 “同”( 共穿) ,故友情可见。为什么 “袍泽”谓友谊,缘由如此。

袍泽”一语,今多用于同乡之间,因同在一个部队 “同袍”、“同泽”,彼此就像老乡一样,故 “同乡袍泽”即谓 “同乡之谊”。俗谓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即因 “同乡袍泽”之故。而 “袍泽之谊”,则泛指一切友谊。


【词语袍泽】   汉语词典:袍泽

猜你喜欢

  • 习惯成自然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贯:惯。习惯:长期养成的某种行为或社会风尚。习惯了之后就变成平常的事了。此为孔子语。后因以“习惯成自然”

  • 三握发

    源见“吐哺握发”。形容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或借指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的重臣。唐邵谒《论政》诗:“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亦形容殷勤待客。宋陆游《老病谢客或者非之戏作》诗:“客至难令三握发,佛来

  • 得鱼

    源见“得鱼忘荃”。喻达到目的。唐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诗:“与尔情不浅,忘筌已得鱼。”【词语得鱼】   汉语大词典:得鱼

  • 百炼镜

    晋王嘉《拾遗记.方丈山》:“有池方百里,水浅可涉,泥色若金而味辛……百炼可为金,色青,照鬼魅犹如石镜,魑魅不能藏形矣。”后人因称精炼的铜镜为“百炼镜”。唐白居易《百炼镜》诗:“百炼镜,熔范非常规。”【

  • 泣前鱼

    源见“龙阳泣鱼”。喻因失宠、被遗弃而悲伤。南朝 齐陆厥《中山王孺子妾歌》:“子瑕矫后驾,安陵泣前鱼。”【词语泣前鱼】   汉语大词典:泣前鱼

  • 榆枋之见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

  • 沅芷澧兰

    《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谓沅水澧水两岸生长芳草。后以“沅芷澧兰”比喻高洁的人与事物。清金农《寄岳州黄处士》诗:“沅芷澧兰骚客远,朱桥粉郭酒人疏。”并列 芷,香草。指生于沅水、澧水

  • 毅豹

    《庄子.达生》载:鲁人单豹身强,但不知戒避险途,结果被饿虎吞噬;鲁人张毅应接世务恭慎,但不知健身,结果死于内热。后因以“毅豹”为感喟养生之道难求的典故。宋苏轼《王中南哀辞》:“已知毅 豹为均死,未识荆

  • 义阡

    阡(qiān千):坟墓。义阡:义冢,掩埋无主尸体的公墓。郭敦,堂邑(今江苏六合)人,字仲厚。洪武中以乡举授户部主事,迁衢州(今属浙江)知府。他在任上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当时衢州有个风俗,贫寒的人死

  • 孔坐

    源见“北海尊”。指雅集饮宴。唐李峤《酒》诗:“孔坐洽良俦,陈筵几献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