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

否,读如痞(pǐ)又作“否极终泰”、“否去泰来”。天地相交,因而安泰。天与地不相交,叫做否。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应该收敛自己的才华,以避免小人陷害;不可追求荣誉富贵,以避免小人嫉妒。闭塞到了极点,则转向通泰。人们将这些观点概括为否极泰来或否极终泰。原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后常以此形容情况从坏变好。

【出典】:

《易·泰》:“天地交,泰。”《易·否》:“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

【例句】:

《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 唐·韦庄《湘中作》:“否去泰来终可待。”


并列 否、泰,《易经》中的两个卦名;否卦表示闭塞,不通顺;泰卦表示畅达,顺利。极,终极,尽头。恶运到了尽头,好运就要到来。语本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泰生,泰来犹否极。”《红楼梦》13回:“~,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否,不读作fǒu。△多用于表示人物命运转折方面。 →转祸为福。 ↔泰极而否。也作“否极泰回”、“否极泰至”、“否去泰来”、“否往泰来”、“否终则泰”、“否终斯泰”、“否极生泰”、“否终而泰”、“否终复泰”、“否极阳回”、“泰来否往”。


解释否、泰:《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万物相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否泰”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比喻厄运终结而好运到来。

出处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越国被打败,屈辱求和。越王勾践五年(公元前492年),勾践和大臣文种、范蠡按照协议到吴国去做奴仆,大臣们都到浙江边上去送行。文种、范蠡劝慰勾践说:“古人云:‘处境如果不困厄,那么志向就不会远大;形体如果不忧愁,那么考虑就不会深远。’圣明的帝王、贤能的君主都会遭遇到灾难,蒙受到耻辱,他们身体被拘禁名望却很崇高,身体受屈辱声誉却很荣耀,他们处在卑下的地位而不消沉,处在危险的时刻却能安然处之。”又说到:“五帝尽管德行深厚,但还是遭受了洪水泛滥的忧患。周文王遭受欺凌和屈辱,身遭囚禁痛哭流涕,推演《易》而创六十四卦,时间过了一定的期限,厄运到极点就转向了通达。诸侯都来救援文王,他的命运出现吉祥的征兆,最终起兵讨伐仇人而夺得天下。现在大王虽然处在危难困厄之中,但谁能知道它就一定不是通达得志的征兆呢?”

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努力,终于一举战胜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勾践得以称霸诸侯。

近义苦尽甘来

反义乐极生悲

例句

在人的一生中,否极泰来的事时有发生。


【词语否极泰来】  成语:否极泰来汉语词典:否极泰来

猜你喜欢

  • 窥窬分毫

    《初学记》卷二四引晋 成粲《平乐市赋》:“目语额瞬,动頞塞鼻。谈智于尺寸之间,窥窬於分毫之际。”后用为商贾自谦之词。谓谋求小利。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商贾》:“作商而归,谢人曰窥窬分毫耳。”陈玩直解:

  • 牛腰

    同“牛腰卷”。宋周孚《赠萧光祖》诗:“之子固绝俗,少年甘寂寥。田园一蚊蜨,书卷百牛腰。”【词语牛腰】   汉语大词典:牛腰

  • 茅焦脱衣谏

    汉.刘向《说苑.正谏》:“秦始皇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作乱战咸阳宫。毐败,始皇乃取毐四肢车裂之,取其两弟囊扑杀之,取皇太后迁之于萯阳宫。下令曰:‘敢以太后事

  • 受广陵

    源见“广陵散”。感叹仁人志士被害。清 朱孝臧《减字木兰花.舟溯湟江》词:“剑头微吷,海水刺天飘热血。惨月中庭,谁解张弦受《广陵》?”

  • 拜路尘

    同“拜车尘”。金元好问《论诗》诗之六:“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词语拜路尘】   汉语大词典:拜路尘

  • 信口开呵

    见“信口开合”。元·尚仲贤《气英布》1折:“你待要着死撞活,将功折过,你休那里~!”【词语信口开呵】  成语:信口开呵汉语大词典:信口开呵

  • 郭穴多金

    同“郭家金穴”。明杨珽《龙膏记.投膏》:“自甘做涸辙腐鳞,今日里且休夸郭穴多金。”

  • 妖狐戴髑髅

    参见:冠髑髅

  • 窃钩窃国

    盗窃小的要遭诛杀,盗窃大的反受爵赏。《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成玄英疏:“钩者,腰带钩也。……今私窃钩带,必遭刑戳,公劫齐国,翻获诸侯。”后常用“窃钩者诛,窃

  • 有舌

    源见“张仪舌”。指有善辩的口才。唐 温会《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诗:“有舌嗟秦策,飞梁驾楚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