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褊银丸

褊银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褊银丸

药方名称褊银丸

处方巴豆(去皮、油、心膜,研细)半两,水银半两,黑铅2钱半(水银结砂子),麝香5分(另研),好墨8钱(研)。

制法巴豆末并墨再研匀,和入砂子、麝香,陈米粥为丸,如绿豆大,捏褊。

功能主治风涎膈实上热,及乳食不消,腹胀喘粗。

用法用量每服1岁1丸,2-3岁2-3丸,5岁以上5-6丸,食后煎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得化破,更量虚实增减。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普济方》卷三九三:褊银丸

药方名称褊银丸

处方白术1分,桔梗1分,陈橘皮1分,银箔3片(水银1钱,同结成砂子),犀角末1钱(研),巴豆2粒(去皮,枣1个裹,烧熟)。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捻令褊。

功能主治小儿食积,壮热作寒。

用法用量每服1丸,薄荷汤研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三

幼幼新书》卷九引《博济》:褊银丸

药方名称褊银丸

别名水银扁丸子

处方水银1两,黑铅1分(同结砂子),川巴豆(去皮、心,醋煮令黄色,研)1两,黄明胶1片(慢火炙令黄),百草霜2两(研),香墨1寸(研),腻粉(研)1分,干蝎(全整者)1分,铅白霜(研)1分,青黛(研)1分,牛黄(研)1分。

制法上药除合研药外,细杵,罗为末,再一处细研千百下,用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捻褊。

功能主治常服解心肺痰壅不利。主小儿急慢惊风,涎潮发搐。

用法用量水银扁丸子(《局方》卷十)。

摘录幼幼新书》卷九引《博济》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褊银丸

药方名称褊银丸

处方天南星(炮)半钱,青黛(研)1钱,蝎梢(炒)40枚,粉霜(研)1钱,水银1钱,滑石1钱,半夏7枚(用生姜汁煮),龙脑(研)半字,麝香(研)半字,腻粉(研)半钱。

制法上为末,用水浸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捏作饼子。

功能主治小儿惊痫,涎盛,搐搦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2饼,薄荷汤化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茅先生方:褊银丸

药方名称褊银丸

处方轻粉(研)2钱,粉霜2钱,画粉2钱,白丁香2钱。

制法上为末,滴鸡子清为丸,捏作饼子,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小儿积痢。

用法用量每服1岁1饼,多1岁加半饼,先用灰火炮令饼子黄赤色,夜半饭饮灌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茅先生方

猜你喜欢

  • 揭云散

    药方名称揭云散处方当归半两,赤芍药半两,秦皮半两,滑石半两,铜青半分,甘草半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一切眼疾。用法用量每用半钱,汤泡,澄清洗。摘录《普济方》卷八十六

  • 杜仲木香散

    药方名称杜仲木香散处方杜仲(炒去丝)4两,木香4两,官桂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活血化气。主腰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送下。摘录方出《奇效良方》卷二十七,名见《医统》卷五十八

  • 浮萍酒

    药方名称浮萍酒处方浮萍不拘多少。功能主治红丝疔。用法用量捣烂,用好酒1斤或半斤煎滚,冲浮萍内半时许,通口服。随嚼浮萍草敷疔上。摘录《疡医大全》卷三十四

  • 九圣丸

    药方名称九圣丸别名紧皮丸处方罂粟壳(去蒂膜,米醋炒)1两,川乌(炮,去皮脐)5钱,黄连(去须)5钱,南木香5钱,北赤石脂5钱,枯矾5钱,肉豆蔻(火煨)5钱,干姜5钱,白茯苓(去皮)5钱。制法上为末,醋

  • 羚羊泻白散

    《瘄科要略》卷上:羚羊泻白散药方名称羚羊泻白散处方羚羊角、苦杏仁、广橘红、炒桑皮、生甘草、桔梗、地骨皮、象贝母、炒竹茹。功能主治麻疹肺胃之火积久,吐痰如丝或如块者。摘录《瘄科要略》卷上《麻疹阐注》卷二

  • 消风百解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消风百解散药方名称消风百解散处方荆芥、白芷、陈皮、麻黄(去根节)、苍术,各二钱。甘草(炙),一钱。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头疼发热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用法用量上作一服,

  • 加味牛黄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加味牛黄散药方名称加味牛黄散处方牛黄(另研.二钱半)麝香(另研.二钱半)犀角屑(二钱半)羚羊角屑(二钱半)龙齿(另研.二钱半)防风(去芦.二钱半)天麻(二钱半)独活(

  • 鲤鱼散

    药方名称鲤鱼散处方鲤鱼2两,乱发1两,皂荚1挺(长7-8寸者),硇砂1两,穿山甲1两,香墨半两。制法上件药,同入于固济了瓷瓶内,密封泥,候干,用炭火烧令通赤,待冷取出,入麝香1分,同研令极细。功能主治

  • 神芎丸

    药方名称神芎丸处方大黄黄芩各60克 牵牛滑石各120克薄荷黄连川芎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或炼蜜为丸更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攻下积滞。治热毒积滞为患。头目昏眩,鼻衄如注,口舌生疮,牙

  • 楝椒煎

    药方名称楝椒煎处方苦楝根皮(去粗皮)5钱,川椒5钱。功能主治虫积作痛者。用法用量水煎,露1宿,次日五更先以猪肉臭其气,然后服药。其虫尽下。摘录《仙拈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