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半夏橘皮汤

半夏橘皮汤

《医寄伏阴论》卷上:半夏橘皮汤

药方名称半夏橘皮汤

处方半夏2钱,橘皮1钱,茯苓1钱,人参1钱,甘草1钱(炙),干姜1钱。

功能主治温胃散水,涤痰降气。主伏阴病,呕利止,厥回而哕,或咳逆者。

用法用量大枣3个(擘),开水3杯煎,去滓顿服,不已再服。或加生姜8分。

各家论述方中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干姜茯苓温胃散水;半夏橘皮涤痰降气,故水虚相搏,痰饮塞胃,皆能已之。

摘录《医寄伏阴论》卷上

《准绳·伤寒》卷二:半夏橘皮汤

药方名称半夏橘皮汤

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黄芩半夏厚朴藿香叶、葛根橘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1碗,煎7分,去滓,加生姜自然汁少许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准绳·伤寒》卷二

《直格》卷下:半夏橘皮汤

药方名称半夏橘皮汤

处方半夏(炮如法)1两,陈皮(汤浸洗去瓤)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茯苓1两,黄芩(去其腐心)1两,葛根半两,厚朴(去皮)1分。

制法上锉,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杂病,呕哕,风眩,痰逆咳喘,头痛,并风热反胃吐食诸证。

用法用量用水3盏,生姜1分(切),煎至1盏半,绞取汁,分作4份,食后温服。

摘录《直格》卷下

圣济总录》卷四十:半夏橘皮汤

药方名称半夏橘皮汤

处方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高良姜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霍乱,心下痞满,饮食吐逆,水谷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去核),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半夏橘皮汤

药方名称半夏橘皮汤

处方半夏(汤洗10遍,切,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别研)1两,麻黄(去根节)1两1分,赤茯芩(去黑皮)1两1分,柴胡(去苗)1两1分,生姜(切,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咳。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猜你喜欢

  • 参苓汤

    《袖珍小儿》卷六:参苓汤药方名称参苓汤处方丁香,诃肉2钱(煨),青皮(炒)3钱,陈皮3钱,白术3钱,茯苓3钱,人参3钱,肉豆蔻(煨)3钱,甘草2钱(炙)。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小儿疟后胃气虚弱,面色黄,

  • 大黄拓洗方

    药方名称大黄拓洗方处方大黄4分,芒消4分,莽草2分(1作甘草3两),黄连6分,黄芩8分,蒺藜子5合。功能主治头面风瘙肿痒。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下消,以帛染拓之,每日1次。注意洗时勿近目。

  • 香连化滞丸

    药方名称香连化滞丸处方木香黄连各60克青皮(炒)陈皮厚朴(炙)枳实(炒)黄芩各75克当归白芍各150克滑石甘草槟榔各60克制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消积导滞。治妊娠下痢赤白。用

  • 白豆蔻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豆蔻散药方名称白豆蔻散处方枇杷叶(去毛.微炙)、白豆蔻(去皮)、陈皮(去白)、川芎、甘草(炙),各一分;干木瓜、人参、黄蓍,各半两。炮制上为粗散。功能主治治小儿脾

  • 发疱膏

    药方名称发疱膏处方葛上亭长(或斑蝥)。制法上为末,将严醋和匀如泥,摊绵絮。功能主治黑障,青盲、疫眼、打扑眼、痘疹入目等。用法用量贴百会、耳后、眉棱等,用硬膏封上面,则1夜而发水疱。摘录《眼科锦囊》卷四

  • 柑皮汤

    药方名称柑皮汤处方柑子皮(焙干)。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产后发渴,及经血过多,发渴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调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

  • 黄酒蛋黄羹

    药方名称黄酒蛋黄羹处方鸡蛋黄5个 黄酒50克食盐少许制法将鸡蛋黄、黄酒加水适量调匀,可酌加食盐少许,以锅蒸炖1小时即可。功能主治温补肝肾,安胎。适用于先兆流产。用法用量一顿或分顿食用。摘录《普济方》

  • 丁附治中汤

    《医方大成》卷二引《局方》:丁附治中汤药方名称丁附治中汤处方丁香半两,甘草(炙)半两,青皮(炒)半两,陈皮(炒)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1两,白术(煨)1两,干姜(煨)1两。功能主治胃冷停痰,呕吐不

  • 金灵散合龙胆泻肝汤

    药方名称金灵散合龙胆泻肝汤处方薄荷10克,防风8克,杭菊花10克,生山栀7克,龙胆草6克,金银花15克,白僵蚕13克,宣木瓜13克,重楼8克,天麻8克,川芎8克。功能主治宣解风热,化湿活络,平肝泻脾。

  • 辟秽丹

    《普济方》卷四○三:辟秽丹药方名称辟秽丹别名祛秽散、辟秽散处方苍术、北细辛、甘松、川芎、乳香、降香。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功能主治熏解秽恶。主用法用量祛秽散、辟秽散(《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