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

金匮要略》卷上:侯氏黑散

药方名称侯氏黑散

处方菊花300克白术75克细辛23克茯苓23克牡蛎23克桔梗60克防风75克人参23克 矾石23克黄芩38克当归23克干姜23克 芎藭23克桂枝23克

制法上十四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清肝祛风,化痰通络。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用法用量每次3~9克,用酒调服,日一服。

注意服药期间,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侯氏黑散

药方名称侯氏黑散

处方菊花40分,白术10分,细辛3分,茯苓3分,牡蛎3分,桔梗8分,防风10分,人参3分,矾石3分,黄芩5分,当归3分,干姜3分,芎?3分,桂枝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驱风除热,通经活络。主大风四肢烦重,风癫,中风瘫痪。

用法用量《外台》有“钟乳”。

注意忌一切鱼、肉、大蒜;忌桃、李、雀肉、胡荽青鱼,鲜酢物;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手太阴、少阴、足厥阴药也。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防风细辛以祛风;当归川芎以养血;人参白术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桔梗以和膈气,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姜、桂助阳分而达四肢,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

2.《张氏医通》:方中用菊花四十分为君,以解心下之蕴热;防、桂、辛、桔以升发腠理;参、苓、白术以实脾杜风;芎、归以润燥熄火;牡蛎、矾石,以固涩肠胃,使参术之性留积不散,助其久功;干姜黄芩,一寒一热,寒为风之响导,热为火之反间。用温酒服者,令药性走表以开其痹也。郭雍曰:黑散本为涤除风热,方中反用牡蛎、矾石止涩之味,且令冷食,使药积腹中,然后热食,则风热痰垢与药渐而下之也。

3.《医方论》:此方刘宗厚与喻嘉言俱谓其风药太多,不能养血益筋骨;汪(讠刄)庵谓用此方者,取效甚多。各执一见。予谓方中四物咸备,不可谓无血药也。若中风初起表邪重者,用之尚可取效,然石膏细辛二味,必须减去。

摘录《金匮》卷上

猜你喜欢

  • 参薷饮

    药方名称参薷饮别名却暑清健汤处方白术1钱半,人参1钱2分,麦冬1钱,白芍药1钱,白茯苓1钱,知母(炒)7分,陈皮7分,香薷7分,甘草5分,黄芩(炒)3分,五味子10粒。制法上锉。功能主治祛暑清热,壮元

  • 寒水石汤

    药方名称寒水石汤处方寒水石5两,泽泻3两,茯苓3两,前胡3两,黄芩3两,柴胡2两,牛膝2两,白术2两,甘草(炙)2两,杏仁20粒(去皮尖、双仁)。功能主治身中大热,胸心烦满毒热。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大戟散

    《圣济总录》卷八十:大戟散药方名称大戟散处方大戟(去皮,细切,微炒)2两,干姜(炮裂)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通身肿满、喘急,小便涩。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生姜汤调下,良久以糯米饮压之。以大小便利为

  • 六物灭瘢膏

    药方名称六物灭瘢膏处方衣中白色、鸡屎白、鹰粪白、芍药、白蔹、白蜂等分。制法上为末,以乳汁和。功能主治瘢痕。用法用量涂瘢上,1日3次。摘录《鬼遗》卷五

  • 跌打丸

    《中国药典》:跌打丸药方名称跌打丸处方三七64g当归32g白芍48g赤芍64g桃仁32g红花48g血竭48g 北刘寄奴32g骨碎补(烫)32g续断320g苏木48g牡丹皮32g乳香(制)48g没药(制

  • 金银丸

    药方名称金银丸处方牡蛎8两(煅粉),硫黄2两(生,研)。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冲任不足,子脏久寒,肢体烦疼,带下冷痛。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

  • 槟榔子丸

    药方名称槟榔子丸处方槟榔子6分,桔梗4分,当归4分,人参5分,桂心4分,前胡4分,橘皮3分,厚朴3分(炙),白术4分,甘草5分(炙),乌头4分(炮),干姜4分,茯神4分,鳖甲5分(炙),大黄4分,龙齿

  • 益气导溺汤

    药方名称益气导溺汤处方泡参15克白术6克扁豆云苓各9克桂枝炙升麻各:3克 甜桔梗4.5克通草6克 台乌4.5克功能主治益气升清,温阳利尿。治妊娠气虚下陷,小便不通,脐腹胀痛,面色苍白带青,心悸气短,神

  • 聚精丸

    《证治准绳·女科》卷四:聚精丸药方名称聚精丸处方黄鱼鳔胶500克(白净者,切碎,用蛤粉炒成珠,以无声为度)沙苑蒺藜240克(马乳浸两宿,隔汤蒸一炷香久,取起焙干)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

  • 固脾和中散

    药方名称固脾和中散处方人参、茯苓、白术、葛根、炙草扁豆、藿香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止腹痛。主小儿脾胃素弱,复伤生冷,致伤食泻,大便不聚而泻,或因母食生冷肥腻而作泻,面唇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