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麦饭石

麦饭石

药材名称麦饭石

拼音Mài Fàn Shí

英文名Maifanitum

别名长寿石、健康石、炼山石、马牙砂、豆渣石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学大辞典》。

来源药材基源:为中酸性火成岩类岩石石英二长斑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原形态石英二长斑岩 为斑状结构。矿物组成主要为斜长石(Na,Ca)[(Si,Al)4O8]、钾长石(K,Na)[Al,Si3O8]、石英Quartz SiO2,其次有黑云母Biotite K(Mg,Fe)[Al,Si3O10](OH,F)2或角闪石(多数是普通角闪石)Hornblende NaCa2(Mg,Fe)4[(Si,Al)4O11]2(OH)2,尚有微量磷灰石等,后生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等。岩石呈不规则致密团块状。表面不平整,有黄白色、黄褐色或灰白色、暗灰黑色的斑点状花纹;明显可见灰白色大小不等的长石和石英的颗粒;后生矿物则分布在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等原生矿的表面及其晶粒之间,并可局部集中发育在岩石裂隙中。原岩石质坚硬,因蚀变、风化而变疏松。

麦饭石的吸附性、离子交换性等特征,既取决于上列矿物的种类、数量比,也取决于它们的粒度、表面活化程度等。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与次火山岩共生。

资源分布:主产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辽宁省阜新,天津蓟县、吉林伊通;河南、江苏亦产。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团块状或块状,由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颗粒聚集而成,略似麦饭团。有斑点状花纹,呈灰白、淡褐肉红、黄白、黑等色。表面粗糙不平。体较重,质疏松程度不同,砸碎后,断面不整齐,可见小鳞片分布于其间,并呈闪星样光泽,其他斑点的光泽不明显。气微或近于无,味淡。

显微鉴别 (1)透射偏光镜下 基质微晶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主要是由斜长石、钾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基质除上述矿物,尚见到石英和微量磷灰石、铁矿物等。后生矿物有高岭土、绿帘石等。(2)斑晶斜长石纳式双晶清楚;表面往往被尘埃状高岭土和斑点绿帘石交代,光性依然清楚。干涉色Ⅰ级灰。斜消光,二轴晶;正光性。(3)斑晶钾长石边被尘埃状高岭土和绿帘石交代。不均匀消光,近于平行消光;二轴晶;负光性;干涉色Ⅰ级灰。(4)斑晶黑云母呈片状,已被绿帘石交代。基质矿物成分基本同斑晶。唯有含2%-4%石英。蚀变矿物主要是高岭土化。

化学成分中华麦饭石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镁(MgO),氧化钙(CaO),氧化钠(Na2O),氧化钾(K2O),二氧化钛(TiO2),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锰(MnO),二氧化碳(CO2),以及氟、硫、镍、锆、锶、钡、钴、铬、钇、钪、钒、铜、锌、铀、钍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1.北票麦饭石粉浸泡的镉溶液、铅溶液、三氧化二砷溶液、汞溶液比不用北票麦饭石浸泡的各溶液的小鼠死亡率分别由 100%降至10%、90%降至0%、100%降至70%。

2.用过滤法或静置法表明北票麦饭石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绿浓杆菌均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3.中华麦饭石水煎液(1:20)0.3ml/10g灌胃,每日1次,连续14天,可使小鼠体重较实验前平均增长96.75%,为对照组平均增重约1.49倍。

4.中华麦饭石(生或煅)水煎液(1:20)或煅中华麦饭石混悬液0.2ml/10g灌胃,每日1次,连服10天,均显着延长在常压缺氧下小鼠的存活时间;水煎液(1:10)0.2ml/10g灌胃,每日1次,连服3天,显着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5.100%水煎液(相当原药30g/kg)小鼠尾静脉注射,72小时后均无1例死亡。

鉴别(1)吸附实验 取麦饭石1小块,置常水中24h,可见到其周围粘附异物。

(2)取本品粉末约1g,加10ml稀盐酸,浸渍1h,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滤液1ml,用氨试液中和成中性溶液,加醋酸氧铀锌试液,即生成黄色沉淀。(检查钠盐)(3)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本品粉末,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紫色(需隔蓝色玻璃透视)。(检查钾盐)(4)取本品粉末约0.2g,加水2ml溶解,滤过,滤液加0.1%四苯硼酸钠溶液与醋酸,即生成白色沉淀。(检查钾盐)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肝;胃;肾经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去腐生肌;除寒祛湿;益肝健胃;活血化瘀;利尿化石;延年益寿。主痈疽发背;痤疮;湿疹;脚气;痱子;手指皲裂;黄褐斑;牙痛;口腔溃疡;风湿痹痛;腰背痛;慢性肝炎;胃炎;痢疾;糖尿病;神经衰弱;外伤红肿;高血压;老年性血管硬化;肿瘤;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取1份麦饭石,加6-8份开水,冷侵4-6h饮用,热开水浸泡2-3h即可饮用,开水煮沸20-25min即可,可连续用30次。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或泡水外洗。

各家论述《中国药学大辞典》:大凡石类,多主痛疽。世传麦饭石膏,治发背疮甚效。乃中岳山人吕子华秘方裴员外啖之,以名第河南尹,以重刑,吕宁绝荣望,守死不传其方,取此石碎如子。炭火烧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筛细,入乳钵内,用数人更碾五七日、要细腻如面四两,鹿角一具,要生取连脑骨者,其自脱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烧令烟尽即止,为末研细二两,白敛生研末二两,用三年米醋入银石器内煎令鱼目沸旋,旋入药在内,竹杖子不住搅熬,一二时久稀稠得所,倾在盆内,待冷。以纸盖收,勿令尘入,用时以鹅翎拂膏于肿上,四周赤处尽涂之。中留钱大,泄气,如未有脓即内消,已作头即摄小,已溃即排脓如湍水,若病久肌肉烂落,见出筋骨者即涂细布上贴之,干肌易,逐日疮口收敛,但中膈不穴者。即无不差,已溃者,用时先以猪蹄汤洗去脓血,故帛挹干,乃用药,其疮切忌手触动嫩肉,仍不可以口气吹风,及腋气月经有孕人见之,合药亦忌此等,初时一日一洗一换,十日后可二日一换,此药要研极细方有效,若不细,涂之即极痛也,此方孙真人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详悉耳,又北齐马嗣明治杨彦背疮,取粗黄石如鹅卵大者,猛火烧赤。纳浓醋中,当有屑落,醋中再烧淬,俟石至尽,取屑日干,筛极细末,和醋涂之立愈,刘禹锡传信方谓之炼石法,用敷疮肿,无不应验。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杨树

    药材名称白杨树拼音Bái Yánɡ Shù别名响叶杨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团叶杨的皮及叶。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落叶乔木,高5~10米。树皮灰白色,枝

  • 午香草

    《中药大辞典》:午香草药材名称午香草拼音Wǔ Xiānɡ Cǎo别名香附草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昆明香青的全草。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绵毛。单叶互生,带状

  • 药材名称鸮拼音Xiāo别名流离、鸱鸮(《诗经》),土枭(《尔雅》),服(《汉书》),天鸟(《周礼》郑玄注),训狐(《巴蜀异物志》),山鸮(《汉书》晋灼注),画鸟(《埤雅》),幸狐、车载板、快扛鸟、春哥

  • 木棉根

    《中药大辞典》:木棉根药材名称木棉根拼音Mù Mián Gēn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根或根皮。化学成分根含蛋白质、脂类、鞣质、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淀粉、胶质等

  • 五爪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五爪风药材名称五爪风拼音Wǔ Zhǎo Fēnɡ别名五爪藤来源蔷薇科五爪风Rubus blinii Levl.,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四川、贵州。性味苦,凉。功能主治舒筋活络,行血止

  • 抽筋草

    药材名称抽筋草拼音Chōu Jīn Cǎo别名虫儿被单、筋骨菜、单背叶、青姑草、金缠莱、大娥嫦菜、石灰草、接筋草、小伸筋草、背单草、滇繁缕、白筋骨草、鸡骨草、唐根草、石繁缕、糯米藤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

  • 姜黄草

    药材名称姜黄草拼音Jiānɡ Huánɡ Cǎo别名黄姜、老虎姜、猴节莲出处姜黄草始载《植物名实图考》二十三卷蔓草类,谓:“姜黄草,生滇南。蔓、叶俱如牵,根如姜而黄,极硬,以形得名。”据记载及附图,其

  • 猴樟

    《中药大辞典》:猴樟药材名称猴樟拼音Hóu Zhānɡ别名香树、楠木、猴挟木、香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牛筋条、牛荆树(《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猴樟的根皮或茎皮

  • 桃金娘花

    《中药大辞典》:桃金娘花药材名称桃金娘花拼音Táo Jīn Niánɡ Huā别名岗棯花(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

  • 鹿筋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筋药材名称鹿筋拼音Lù Jīn来源为鹿四肢的筋。将鹿四肢割下,除去肌肉和骨骼,保留蹄部,以便鉴别。性味淡、微咸,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关节痛,手足无力,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