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雀脑

雀脑

《中药大辞典》:雀脑

药材名称雀脑

拼音Què Nǎo

出处《别录》

来源为文鸟科动物麻雀脑髓

性味《别录》:"平。"

归经滇南本草》:"入肾。"

功能主治治聤耳,冻疮。

①《别录》:"主耳聋。"

②孟诜:"涂冻疮。"

③《滇南本草》:"兴阳泄精。"

复方①治聤耳:雀脑以棉裹少许,塞耳中。(《圣济总录》)

②治小儿冻疮:雀儿脑髓涂之。(《子母秘录》)

③治冻疮:腊月雀脑子,烧灰研细,小油调,涂冻疮口上。(《儒门事亲》)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雀脑

药材名称雀脑

拼音Què Nǎo

英文名Sparrow brains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文鸟科动物麻雀的脑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杀死后取出脑髓,鲜用。

原形态麻雀,小型鸟类。体长约12cm。嘴粗短,圆锥状,黑色。虹膜暗红褐色。额、后颈纯栗褐色。眼下缘、眼先、颏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耳羽后部具有黑色斑块。上体砂褐色,翕和两肩密布黑色粗纹,并缀以棕褐色。两翅的小覆羽纯栗色,中和大覆羽黑褐而具白端,大覆羽更具棕褐色外缘;小翼羽、初级覆羽及全部飞羽均为黑褐色,各羽具有狭细的淡棕褐色边缘;外侧初级飞羽的缘纹,除第1枚外,其余羽基和近羽端两处,形稍扩大,成2道横斑状;内侧次级飞羽的缘纹较宽,棕色也较浓。尾暗褐色,羽缘较淡。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彩,两胁转为淡黄色,尾下覆羽较胁羽更淡。脚和趾均为黄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栖于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资源分布:分布遍布全国。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补肾兴阳;润肤生肌。主肾虚阳痿;耳聋;聤耳;冻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塞耳;外涂或烧研调敷。

复方①治聤耳: 雀脑以棉裹少许,塞耳中。(《圣济总录》)④治小儿冻疮: 雀儿脑髓涂之。(《子母秘录》)⑤治冻疮: 腊月雀脑子,烧灰研细,小油调,涂冻疮口上。(《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1.《别录》:主耳聋。

2. 孟诜:涂冻疮。

3.《滇南本草》:兴阳泄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鹰不泊薳

    药材名称鹰不泊薳拼音Yīnɡ Bù Bó Yuǎn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勒欓的嫩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鹰不泊"条。化学成分叶含橙皮甙。功能主治①《本草

  • 青头雀

    药材名称青头雀拼音Qīnɡ Tóu Què别名灰头鹀来源雀形目雀科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 Pallas,以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功能主治解毒,补益。主治酒

  • 飘拂草

    《中药大辞典》:飘拂草药材名称飘拂草拼音Piāo Fú Cǎo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莎草科植物两歧飘拂草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变异极大,秃净或稍被柔毛。茎细,高25~50厘米,在花序

  • 尖顶地星

    药材名称尖顶地星别名地星、土星菌、马勃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灰包目地星科尖顶地星Geastrum triplex (Jungh.) Fisch.,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夏秋雨后,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

  • 芡实根

    《中药大辞典》:芡实根药材名称芡实根拼音Qiàn Shí Gēn别名役菜(《食性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根。7月采。性味①《纲目》:"咸甘,平,无毒。&q

  • 毛叶肾蕨

    药材名称毛叶肾蕨拼音Máo Yè Shèn Jué英文名all-grass of Hirsute Sword 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肾蕨科植物毛叶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

  • 无爷藤

    《中药大辞典》:无爷藤药材名称无爷藤拼音Wú Yé Ténɡ别名过天藤(《生草药性备要》),无根草(《本草求原》),流寓网、飞扬藤、黄鱼藤(《岭南采药录》),罗网藤(《岭

  • 矩圆石韦

    药材名称矩圆石韦拼音Jǔ Yuán Shí Wéi英文名Martin Pyrrosia别名长圆石韦、毛石韦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矩圆石韦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米麦麨

    药材名称米麦麨拼音Mǐ Mài Chǎo别名糗(刘熙《释名》)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米或麦蒸炒后磨成之粉面。性味①《唐本草》:"甘苦,寒,无毒。"②《本草拾遗》:"

  • 皱叶羊蹄

    药材名称皱叶羊蹄拼音Zhòu Yè Yánɡ Tí别名野菠菜,癣药草。土大黄、牛舌菜(《广西中草药》)。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蓼科植物假菠菜的全草。原形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