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錾菜

錾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錾菜

药材名称錾菜

拼音Zàn Cài

别名白花益母草、山玉米

来源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以全草入药。在7~8月间开花时采收,择晴天割取全草,晒干。

性味辛、微苦,微寒。

功能主治破瘀,调经,利尿。用于产后腹痛,痛经,月经不调,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0.3~1两。

备注(1)同属植物大花錾菜(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 Maxim.,与前种相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錾菜

药材名称錾菜

拼音Zàn Cài

别名楼台草、玉容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草(《植物名实图考》),对月草、白花茺蔚(《中国药植志》)。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錾菜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较粗糙。茎直立,高40~100厘米以上,方形,具4棱,有节,密被倒生的租毛。叶厚,带革质,对生,两面均有灰白色毛;下部的叶有长柄,卵圆形或羽状3深裂,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和缘毛;中部的叶有短柄,披针状卵圆形,有粗锯齿:枝梢的叶无柄,椭圆形至倒披针形,全缘。花多数,腋生成轮状,无柄;苞片线形至披针形,或呈刺状,有毛;萼钟状,外面密被细毛,5脉,萼齿5,先端刺尖,上3齿相似,呈三角形,下面2齿较大;花冠白色,常带紫纹,长1.3厘米,2唇,上唇匙形,先端微凹,有缘毛,下唇3浅裂,中间裂片倒心脏形;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丝状,柱头2裂。小坚果黑色,有3棱,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路边、荒地上。分布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等地。

性味甘辛,平。

①《本草拾遗》:"味辛,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味酸甘,性热,无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主破血。产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捣碎敷疔疮。"

②《滇南本草》:"主治一切筋骨痿软,脱阳脱阴,夜多盗汗,跌打损伤,妇人血崩,接骨。取叶烧灰服,治一切小儿黑痘及顶陷;梗:治绞肠痧肚疼或阴症,研末酒服三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研末。外用:捣烂或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慎服。

复方①治产后腹痛:錾菜三钱,桃仁二钱,红花二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经期不准,腰腹疼痛:錾菜三钱,鸡冠花五钱,茜草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錾菜

药材名称錾菜

拼音Zàn Cài

英文名Herb of False Largeflower Motherwort

别名楼台草、玉蓉草、白花益母草、对月草、白花茺蔚、玉山米草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錾莱,生江南荫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花中甜汁,饮之如蜜。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錾菜或大花錾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eourus pseudoma cranthus Kitag.2.Herba Leonuri Maxranthi

采收和储藏:8-10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四棱形,被粗毛,绿色,有时呈紫色。叶对生;基生叶有长柄,吉片近革质,卵圆形,长6-7cm,3裂达中部,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生灰白以粗硬毛,并散布黄以腺点;茎生叶具短柄,叶片卵形,边缘3裂,裂片有大形尖齿状缺刻,基部楔形;茎中部以上之叶一裂,具齿或全缘;花序上的叶卵形至披针形,两面均有粗糙毛。轮伞花序腋生,多花,远离而向顶端密含有组成长穗状;小苞片少数,刺状,直伸,长5-6mm,基部相连接,具糙硬毛,绿色;花梗无。花萼管状,萼齿先端针刺状;花冠唇形,白色,常带紫纹,长1.8cm,管内有毛环;下唇3裂,中裂片圆心形;雄蕊4,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小坚果长约2.5mm,黑褐色,有3棱,先端截形,基部楔形,表面平滑。花期8-9月,果期9-10月。形态近前种。区别在于:本品花冠淡红或淡紫色,长2.5-2.8cm,萼齿长5-10m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田埂、路旁、山坡石缝及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分布鞋吉林、辽宁、湖北等省。

性状性状鉴别 (1)錾菜 茎呈方柱形,长40-95cm,表面有纵槽,密被贴生的微柔毛,节间处尤密。叶对生,近革质,暗绿色,多已脱落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6-7cm,宽4-5cm,3裂,边缘有疏粗锯齿,两面有小硬毛,下面散有黄色腺点,叶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隆起,使之叶面具有皱纹,叶柄长1-2cm;中部以上的叶长圆形,边缘疏锯齿,叶柄长不及1cm。轮伞花序腋生,花萼筒状,长7-8mm,萼齿长3-5mm,花冠唇形,灰白色,长约1.8cm。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黑色,表面光滑。气微,味淡。

(2)大花錾菜 茎有倒生糙伏毛。叶草质,心状圆形,长7-12cm,宽6-9cm,3裂,两面疏被短毛,叶面无皱纹;中部以上的叶卵圆形。萼齿长5-10mm,花冠淡红色或淡紫色,长2.5-2.8cm。

显微鉴别 (1)錾菜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密集,1-3细胞,长140-640μm,基部直径40-80μm,壁厚10-16μm,胞腔较窄,表面陷现螺状纹理,并有疣状突起,毛茸顶端的细胞较长,约占全长2/3;腺毛少数,头部1-4细胞,直径20-24μm。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主糨曲,有腺鳞,关部8细胞,直径52-56μm;气孔不定式;非腺毛与腺毛特片与上表面相同。

(2)大花錾菜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1-3细胞,长165-525μm,基部直径58-70μm,壁厚12-20μm,胞腔较窄,表面有细密螺纹及隐现疣状突起;腺毛头部4细胞,直径20-24μm。下表皮细胞现疣状突起;腺毛头部4细甩,直径20-24μm。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非腺毛较少,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40-60μm;气孔不定式。

性味味癍;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血腹痛;崩漏;跌打伤痛;疮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注意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破血。产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捣碎敷疗疮。

2.《滇南本草》:主治一切筋骨凄软,脱阳脱阴,夜多盗汗,跌打损伤,妇人血崩,接骨。取叶烧灰服,治一切小儿黑痘及顶陷;梗:治绞肠疹肚疼或阴症,研未酒服三钱。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狭眼凤尾蕨

    药材名称狭眼凤尾蕨拼音Xiá Yǎn Fènɡ Wěi Jué英文名Two-eared Brake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狭眼凤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

  • 《中药大辞典》:梨药材名称梨拼音Lí别名快果(陶弘景),果宗、玉乳、蜜父(《纲目》)。出处《别录》来源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种的果实。8~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切片晒

  • 野猪外肾

    《中药大辞典》:野猪外肾药材名称野猪外肾拼音Yě Zhū Wài Shèn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睾丸。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功能主治外肾

  • 桑柴灰

    《中药大辞典》:桑柴灰药材名称桑柴灰拼音Sānɡ Chái Huī别名桑灰(《补缺肘后方》)。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木材所烧成的灰。性味《唐本草》:"味辛,寒,有小毒。&

  • 一味药

    《中药大辞典》:一味药药材名称一味药拼音Yí Wèi Yào别名野槐树(《植物名实图考》),野蓝枝子(《中国树木分类学》),狼牙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 芝麻壳

    药材名称芝麻壳拼音Zhī Mɑ Ké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果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黑脂麻"条。功能主治治半身不遂,烫伤。复方①治半身不遂:芝麻壳五钱,酒煎

  • 石蛇

    药材名称石蛇拼音Shí Shé别名蛇螺来源药材基源:为蛇螺科动物覆瓦小蛇螺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rpulorbis imbricata(Dnuder)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岩石上剥取,晒干。原

  • 杜仲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杜仲藤药材名称杜仲藤拼音Dù Zhònɡ Ténɡ别名藤杜仲、藤仲、土杜仲、鸡腿藤、牛腿子藤、白皮胶藤来源为夹竹桃科杜仲藤属植物毛杜仲藤Parabar

  • 金丝梅

    药材名称金丝梅拼音Jīn Sī Méi别名金丝桃、猪拇柳、土连翘、芒种花、黄花香、山栀子、打破碗花、过路黄、大叶黄、大田边黄、黄木、金香、端午花。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金丝梅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

  • 鸡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眼草药材名称鸡眼草拼音Jī Yǎn Cǎo别名人字草、三叶人字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白斑鸠窝来源本品为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 (T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