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野花椒叶

野花椒叶

《中药大辞典》:野花椒叶

药材名称野花椒叶

拼音Yě Huā Jiāo Yè

别名花椒叶、麻醉根叶(《江苏药材志》)。

出处《泉州本草》

来源芸香科植物花椒。7~9月采收带有叶片的小枝,晒干。

原形态花椒,又名:土花椒、高脚刺、铁边鸟不踏、臭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2米。茎干有时无刺,枝通常有皮刺及细小的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疏生短柔毛,具狭小的翼,并散生长短不等的皮刺;小叶5~9,对生,厚纸质,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2.5~6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两侧略不对称,边缘具细小圆齿,上面通常散生刚毛,下面中脉有刚毛状小刺,两面均有透明腺点;小叶柄极短或无柄。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1~5厘米;花单性,花轴具短柄;花被片5~8,绿色,长三角形;雄花具雄蕊5~7,花盘盘状。蓇葖果1~2瓣裂,稀为3瓣,红色或紫红色,基部有伸长的子房柄,外面有粗大、半透明的腺点。种子黑色,圆形,径约3~4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野花椒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果皮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参见"花椒"条。江苏地区以本品作花椒叶使用。参见"花椒叶"条。

生境分部多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或路旁,亦有栽于庭园。分布福建、浙江、广东、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产江苏、福建、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的小叶片有时破碎或卷缩,完整者呈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常向下反折。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沿主脉疏生小刺。对光照之,可见多数透明腺点。质脆易碎。商品中常杂有小枝,表面灰棕色,疏生皮刺及细小皮孔;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部。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含少量挥发油及马栗树皮素二甲醚。果实含挥发油及辛辣物质山椒素。挥发油中有柠檬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醇酯。

性味《泉州本草》:"味辛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泉州本草》:"祛风散寒,健胃驱虫,除湿止泻,活血通经。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瘀血作痛,经闭,咯血,吐血,关节痛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2~1两;或泡酒,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咯血,吐血:野花椒叶烧灰为末。每次一钱,童便送服。

②治妇女经闭:野花椒叶干末泡酒服,每次二钱。

③治跌打损伤:野花椒叶五钱至一两。煎汤,黄酒送服。

④治腿头风湿痛:鲜野花椒叶一两,鲜白芙蓉叶、鲜艾叶各五钱,生姜一两,麻油四两。合放锅内炸至各药焦黑为度,去药取油,搽患处,以愈为度。

⑤治阴股疸及附骨疽:鲜野花椒叶,酒制三次,合糯米饭捣烂,调酒敷患处。(选方出《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花椒叶

药材名称野花椒叶

拼音Yě Huā Jiāo Yè

英文名Leaf of Flatspine Pricklyash

别名花椒叶、麻醉根叶。

出处出自《泉州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Z.setosum Hemsl.]

采收和储藏:7-9月采收带叶的小枝,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花椒灌木,高1-2m。树干有时无刺,枝通常有皮刺及白色皮孔,皮刺基部肩宽可达2c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厚纸质;叶轴边缘有狭翅和长短不等的皮刺;小叶柄极短,项生小叶具柄,长0.5-1cm;小叶片5-11,卵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广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侧略不对称,边缘有细钝锯齿,两面及齿缝处均有透明腺点,上面密生短刺状刚毛,以中脉处最明显。聚伞状圆锥花序项生,长1-5cm;花单性,花被片5-8,一轮;雄花雄蕊5-7稀为4或8,药隔须面现成三棱形,具深色腺点1颗,花盘环形而增大;雌花心皮2-3,稀为1,背缝具腺点1颗,花柱外弯,柱头略成钝三角形。成熟的心皮1-2,少为3,红色至紫红色,表面密集半透明的腺点,干后浮突,有短柄,长约2.5mm。种子近球形,径约4mm,黑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灌丛中,亦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的小叶片有时破碎或卷缩,完整者呈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常向下反折。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沿主脉疏生小刺。对光照之,可见多数透明腺点。质脆易碎。商品中常杂有小枝,表面灰棕色,疏生皮刺及细小皮孔;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部。气微,味微苦。产江苏、福建、浙江等地。江苏地区以本品作花椒叶使用。参见花椒叶条。

化学成分含少量挥发油及马栗树皮素二甲醚(Aescu-letin dimethylether)。果实含挥发油及辛辣物质山椒素(Sanshool)。挥发油中有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芳樟醇酯(Linalyl acetate)。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风寒湿痹;闭经;跌打损伤;阴宜;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叶捣敷。

复方①治咯血,吐血:野花椒叶烧灰为未,每个一钱,童便送服。②治妇女经闭:野花椒叶干未泡酒服,每次二钱。③治跌打损伤:野花椒叶五钱至一两。煎汤,黄晒送服。④治腿头风湿痛:鲜野花椒叶一两,鲜白芙蓉叶艾叶各五钱,生姜一两,麻油四两。合放锅内炸至各药焦黑为度,丢药取油,搽患处,以愈为度。⑤治阴股疽及附骨疽:鲜野花椒叶,酒制三次,合糯米饭捣烂,调酒敷患处。(选方出《泉州本草幼)

各家论述《泉州本草》:祛风散寒,健胃驱虫,除湿止泻,活血通经。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瘀血作痛,经闭,咯血,吐血,关节痛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阔叶箬竹

    药材名称阔叶箬竹别名寮竹、箬竹来源禾本科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以叶、果实入药。生境分部华东、华中、陕西。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

  • 李树胶

    《中药大辞典》:李树胶药材名称李树胶拼音Lǐ Shù Jiāo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树脂。在李树生长繁茂的季节,收采树干上分泌的胶质,晒干,除去杂质。性味《纲目》:"苦,

  • 四指马鲅

    药材名称四指马鲅拼音Sì Zhǐ Mǎ Bà来源药材基源:四指马鲅,休长,略侧扁。头较小,前端钝,吻短,口大,下位。背鳍Ⅷ-14;臀鳍Ⅲ-15;胸鳍18+4丝状游离鳍条;腹鳍1-5;鳍15-17,侧线

  • 毛叶西香罗勒

    药材名称毛叶西香罗勒拼音Máo Yè Xī Xiānɡ Luó Lè别名毛丁香罗勒、丁香草、真草、青香罗勒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叶丁香罗勒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cimum gratiss

  • 鹿角芦荟

    药材名称鹿角芦荟拼音Lù Jiǎo Lú Huì出处《植物名实图考》载有“象鼻草”,云:“生云南,一名象鼻莲。初生如舌,厚润有刺,两叶对生,高可尺余,边微内翁,外叶冬瘁,内叶即生,栽之盆玩,喜阴畏暵,

  • 白毛委陵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毛委陵菜药材名称白毛委陵菜别名热干巴[蒙名]来源蔷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性味苦、酸,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

  • 贵州獐牙菜

    药材名称贵州獐牙菜拼音Guì Zhōu Zhānɡ Yá Cài别名四棱草、龙胆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贵州獐牙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wertia kouitchensis Franch

  • 药材名称梅拼音Méi性味(生梅、青梅)酸、平、无毒。(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功能主治1、痈疸疮肿。用盐梅

  • 红蓝地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蓝地花药材名称红蓝地花拼音Hónɡ Lán Dì Huā别名长茎飞蓬、紫苞飞蓬来源菊科红蓝多花Erigeron elongatus Ledeb.,以

  • 龙眼核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眼核药材名称龙眼核拼音Lónɡ Yǎn Hé来源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以种子入药。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