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茴香虫

茴香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茴香虫

药材名称茴香虫

拼音Huí Xiānɡ Chónɡ

别名黄凤蝶、金凤蝶、芹菜金凤蝶[成虫名]

来源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以幼虫干燥体入药。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

性味甘、辛,平。

功能主治主治胃气痛,小肠疝气及噎膈。

用法用量先用酒将虫醉死,放瓦上焙干,研末,酒服或开水送服,每周服1次。成人每次服3条,小儿每次服1条。

注意胃有热及体虚者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茴香虫

药材名称茴香虫

拼音Huí Xiānɡ Chónɡ

别名蘹香虫(《纲目》)。

出处本草衍义

来源为凤蝶科昆虫金凤蝶幼虫。夏、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文火焙干。

原形态体长圆形,密被鳞片和丛毛;体长约4厘米,展翅宽约10厘米。头部有半球形复眼1对,复眼内侧,有细长球棒状触角2条。口器虹吸式。胸部3节,中、后脚发达;翅2对,色彩鲜艳,在黄色的底色中,散布有黑色的斑纹;后翅具有1尾状突。足3对,前足发达;前胫节具有前胫突1枚,爪大,内缘光滑,不分叉。腹部狭长,末端数节,形成生殖器。幼虫形似家蚕,体长约5厘米,体表光洁而无棘突。胸足3对,皆分节。前胸前方中央具有黄色叉形的臭角1枚,受惊时能伸出体外,放出臭气以御敌;后胸粗壮。腹部有假足5对。全体浅绿色,有黑色环状条纹并间有金黄色斑点。寄居于茴香枝叶间,以其叶及嫩枝为食。

化学成分幼虫体中精油的成分有:对甲氧基桂皮醛,对甲氧基桂皮酸,对甲氧基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酸。

性味《品汇精要续集》:"味甘辛,性温。"

功能主治治胃痛,噎膈,小肠疝气。

①《本草衍义》:"治小肠气。"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

③《四川中药志》:"治噎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条;或入散剂。

注意胃热者忌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茴香虫

药材名称茴香虫

拼音Huí Xiānɡ Chónɡ

英文名Papilio worm

别名蘹香虫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

1.《纲目》:蘹香虫,生蘹香枝叶中,状如尺蠖,青色。

2.《品汇精要续集》:蘹香虫七、八月取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凤蝶科动物黄凤蝶与凤蝶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apilio machaon Linnaeus2.Papilio xut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夏季捕捉,鲜用;或以酒醉死,文火焙干。

原形态1.黄凤蝶,成虫体色鲜黄,腹部背面有深黑色宽纵纹1条。翅鲜黄色,外缘及翅脉两侧深黑色。两性翅面斑纹无显着不同,唯雌蝶体型略大,翅面黑纹较宽。幼虫长圆筒形,体表光滑无毛,淡黄绿色,各节上中部有宽阔的黑色横带纹1条。后胸节及第1-8腹节上的黑条纹有间距略等的橙红色圆点6个,色泽鲜艳。

2.凤蝶,成虫体色暗黄或淡黄绿色,腹面有黑带,由胸前方直达腹末端,两侧有淡黄白色边缘。前翅似张开的弓形,棕黑色,沿翅的外缘,列生8个月牙形的黄斑,前翅每一翅室基部各有黄斑1枚怕翅黑色,有黄斑。幼虫长圆筒形,黄绿色。后胸两侧各有眼状黄斑1枚,胸腹两侧近气门线有白色纵行斑1列。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幼虫寄生于茴香胡萝卜、芹菜等伞形科植物上。

2.幼虫多寄生于柚、柑、橘的嫩芽或嫩叶上。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黄凤蝶幼虫体中精油的成分有:对-甲氧基桂能上能下醛(p-methoxy cinnamal),对-甲氧基桂皮酸(p-methoxy cinnamic acid),对-甲氧基苯甲醛(p-methoxy benzaldehyde),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 benzoic acid).凤蝶翅含13种以上黄色素。其中有蝶色素(papiliochrome)Ⅱa,蝶色素Ⅱb,蝶色素Ⅲa,蝶色素Ⅲb;蝶色素Ⅱ可分解为L-犬尿氨酸(L-kyunrenine),儿茶酚胺(catechol amine0。眼及睾丸含红色素二氢眼黄质(dihydroxanthommatin),虫眼黄素(xanthommatin)。蛹含色氨酸(tryptophane),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 kynurenine),邻氨基苯甲酸(anthranilic acid),α胡萝卜素(α-carotene),β-胡萝卜素,游离的叶黄素(lutein)。贤慧皮肤含大量酮类胡萝卜素,如蝶刺桐酮(papilioerythrinone),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蝶刺酮碱(papilioerythrin),虾黄质(astaxanthin).脂肪体含叶黄素的单酯及二酯。蛹含甘油(glycerin)0.5%。臭腺分泌异丁酸(isobutyric acid),α-甲基酸(α-methyl butyric acid)。

性味味辛;甘; 性温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理气;化瘀;止痛。主胃脘痛;疝气腹痛;呃逆;噎膈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3g;或1-3条。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胃有热及体虚者忌服。”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治小肠气。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

3.《四川中药志》:治噎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猕猴桃

    《全国中草药汇编》:猕猴桃药材名称猕猴桃拼音Mí Hóu Táo别名藤梨、阳桃、白毛桃、毛梨子来源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植物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

  • 藤黄连

    药材名称藤黄连别名黄藤、假黄连[广东、广西]、大黄藤来源防己科藤黄连属植物藤黄连Fibraurea tinctoria Lour.,以根及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

  • 鹿角胶

    《中国药典》:鹿角胶药材名称鹿角胶拼音Lù Jiǎo Jiāo来源为鹿角经水煎熬、浓缩制成的固体胶。性状本品为扁方形块,长3~4cm,厚约0.6cm。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

  • 羊黄

    《中药大辞典》:羊黄药材名称羊黄拼音Yánɡ Huánɡ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的胆囊结石。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分参见"牛黄&

  • 白金古榄

    药材名称白金古榄拼音Bái Jīn Gǔ Lǎn别名百解薯、千金薯、竹叶薯、金银带(《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三筒管的块根。夏季采集,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三筒

  • 蓝花茶

    药材名称蓝花茶拼音Lán Huā Chá别名饿死鬼、吃不饱草、蓝花菜、山狼毒、白沙蒿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蒙古莸的嫩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yopteris mongholica Bgu

  • 吊岩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吊岩风药材名称吊岩风拼音Diào Yán Fēnɡ别名红葡萄藤、爬山虎、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龙、上树蜈蚣[广西]来源葡萄科爬山虎属植物异叶爬山虎Pa

  • 鸡脑

    《中药大辞典》:鸡脑药材名称鸡脑拼音Jī Nǎo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脑。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鸡肉"条。化学成分一般成分,与其它动物的脑大致相同。鸡脑含有游离酌组氨酸0.

  • 石香葇

    药材名称石香葇拼音Shí Xiānɡ Róu别名石苏(《开宝本草》),蚊子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石艾,独行千里(《陆川本草》),青香薷(《中药志》),五香草(《杭州药植志》)

  • 夏丸

    药材名称夏丸拼音Xià Wán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小苞报春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bracteata Franch.[P.Henrici Bur.et Franch.采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