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秋牡丹根

秋牡丹根

药材名称秋牡丹根

拼音Qiū Mǔ Dān Gēn

别名白头翁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秋牡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var.japonoica(Thunb.)Bowles et Stearn[Anemone japonica(Thunb.)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法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秋牡丹,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长,暗褐色。基生叶为三出复叶;柄长24-32cm;小叶片宽卵圆形,长5-12cm,宽4.5-8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为渚心脏形,边缘5-7浅裂,并有不规则钝锯齿,齿端具尖头,两面疏生白色毛。花茎3歧分枝,具叶状总苞,下部的由3小叶所成,上部的为单叶,2-3裂,均对生;花单生或成稀疏聚伞状花序,花开放时径约4-5cm,重瓣,萼片15-20或更多,外轮绿色,边缘略带暗紫,内轮深红或淡紫红色,呈花瓣状;雄蕊多数,黄色,花丝短,细而弯曲,花药椭圆形;雌蕊心皮多数,集成球形,有细毛,柱头长方形,倾斜。瘦果聚生成球状,具白色绢状毛。花期9-11月,果期次看4-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云南等地。

资源分布:部分地区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根呈长圆柱形,稍扭曲。长10-16cm,直径1-1.8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纹。根头部有分枝,其上有白色绒毛及未去资助的叶基。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中间可见白心。无臭,味苦微涩。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杀虫;清热解毒。主蛔虫病;蛲虫病;体癣;肌癣;中暑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0.6-1.5g,温开水送。外用:适量,捣汁或研粉外搽。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退血草

    药材名称退血草别名筷子草、背花草、高坡酸来源报春花科退血草Lysimachia stellarioides Hand.-Mazz.,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酸,凉。功能主治清热拔毒,利湿。主治火

  • 水藿香

    药材名称水藿香拼音Shuǐ Huò Xiānɡ别名野藿香、毛秀才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穗花香科科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ucrium japonicum Willd.采收和储藏:7-10月

  • 刺榆叶

    药材名称刺榆叶拼音Cì Yú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

  • 蛤蜊粉

    《中药大辞典》:蛤蜊粉药材名称蛤蜊粉拼音Gé Lí Fěn别名蛤粉(《圣惠方》)。出处《本草会编》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贝壳的粉末。原形态形态详"蛤蜊"条。

  • 新疆延胡索

    药材名称新疆延胡索拼音Xīn Jiānɡ Yán Hú Suǒ别名西延胡索、延胡索、元胡。出处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延胡索附图有西玄胡索,无说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指出:"西玄胡索外黑内黄。"新疆在西

  • 黄水芋草

    药材名称黄水芋草拼音Huánɡ Shuǐ Yù Cǎo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的全草。功能主治治小儿癣疮。研末调菜油外搽。摘录《中药大辞典》

  • 山腊梅

    药材名称山腊梅别名亮叶腊梅、毛山茶、岩马桑、香风茶来源腊梅科腊梅属植物山腊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Calycanthus nitens Rehd.;Meratia nit

  • 狭叶败酱

    药材名称狭叶败酱拼音Xiá Yè Bài Jiànɡ别名白升麻(《贵州草药》)。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狭叶败酱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

  • 黄水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水茄药材名称黄水茄别名黄果珊瑚、野茄、丁茄、黄天茄来源茄科茄属植物黄刺茄Solanum coagulans Forsk.[S. sanctum L.],以根、叶及果入药。夏秋采根

  • 壶卢

    《中药大辞典》:壶卢药材名称壶卢拼音Hú Lú别名匏(《诗经》),匏瓜(《论语》),壶(《鹖冠子》),瓠瓜(《说文》),甜瓠瓤(《唐本草》),腰舟(《鹖冠子》陆佃注),瓠匏(《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