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玳瑁肉

玳瑁肉

《中药大辞典》:玳瑁肉

药材名称玳瑁肉

拼音Dài Mào Ròu

出处《食性本草》

来源海龟科动物玳瑁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玳瑁肉

药材名称玳瑁肉

拼音Dài Mào Ròu

英文名Hawksbill as food

出处出自《食性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原形态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痰;行气活血。主咳嗽痰多;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煎汤或煮食。

各家论述《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叶爱楠

    《中药大辞典》:小叶爱楠药材名称小叶爱楠拼音Xiǎo Yè ài Nán别名树萝卜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爱楠的块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或鲜用。原形

  • 复叶披麻草根

    药材名称复叶披麻草根拼音Fù Yè Pī Má Cǎo Gēn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复叶披麻草的根。秋、冬采收,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

  • 皱叶鼠李

    药材名称皱叶鼠李拼音Zhòu Yè Shǔ Lǐ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皱叶鼠李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mnus rugulosa Hemsl.采收和储藏:果熟后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皱

  • 红叶藤

    药材名称红叶藤别名牛栓藤、霸王藤、牛见愁、荔枝藤来源牛栓藤科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 (Hook. et. Arn.)Planch.[Santalodes microphyllum

  • 绢毛苣

    药材名称绢毛苣拼音Juàn Máo Jù别名扫工色尔布(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绢毛苣的全草。7~9月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高4~25厘米

  • 苦瓜叶

    《中药大辞典》:苦瓜叶药材名称苦瓜叶拼音Kǔ Guā Yè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叶片,夏、秋采收。化学成分新鲜叶含苦瓜素。药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喷瓜素,后者有二种异构体,β-

  • 凤眼果

    《中药大辞典》:凤眼果药材名称凤眼果拼音Fènɡ Yǎn Guǒ别名频婆果(《岭外代答》),九层皮(《君子堂日询手镜》),罗晃子(《纲目》),潘安果(《生草药性备要》),七姐果、富贵子(《广

  • 短叶锦鸡儿

    药材名称短叶锦鸡儿别名猫儿刺来源豆科短叶锦鸡儿Caragana brevifolia Komar.,以根入药。生境分部甘肃、青海、四川。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主治痈疽,疮疖,肿痛

  • 大花卫矛果

    药材名称大花卫矛果拼音Dà Huā Wèi Máo Guǒ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卫矛科植物大花卫矛的果实。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治痢疾初起腹痛。复方治痢疾初起腹痛:大

  • 绒白乳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绒白乳菇药材名称绒白乳菇别名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绒白乳菇Lactarius vellereus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陕西、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