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岩松鼠骨

岩松鼠骨

药材名称岩松鼠骨

拼音Yán Sōnɡ Shǔ Gǔ

英文名Sciurus, Squirre bone

别名臊挠子骨(《中国药用动物志》)。原动物岩松鼠又名:扫毛子、石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岩松鼠、侧纹岩松鼠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iurotamia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2.Sciurotamias forresti(Thoma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后杀死,剥皮剔净肉,取骨骼置通风处晾干。

原形态1.岩松鼠,外形似松鼠,体长约22cm,重达350g。脸部有颊囊。眼大,眼周有一黄白色环。耳端无簇毛。后肢较前肢长,后足跖被毛。尾超过何等长一半以上。体背部、四肢外侧被青黄色毛。毛基为深灰色,中段为黑色,尖端为黄色。腹面、四肢内侧为浅黄灰色。颈部略带白。眼与耳间色较黄,耳背部有灰色斑。吻为深黑色。尾毛稀疏而蓬松,杂有白色长毛。夏毛较灰,冬毛偏黄。

2.侧纹岩松鼠,外形似赤腹松鼠。体长18-25cm,重约380g。耳大明显,长2.5-2.8cm。前足爪粗壮而长。后足跖完全裸出,并有一和表踝垫。尾较短,为体长3/4。体背暗棕褐色,体侧、面颊、耳背棕赭色。眼周具棕黄色眼环。两体侧从肩部到臀各有一条细窄白纹。腹面淡棕黄以,胸腹中央线呈橙黄以而喉部具纯白喉斑。其余与体背同色。但尾背的毛长而蓬松,长毛近端处具白色,形成毛外缘的白色毛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较多处。以坚果及植物种子为食。

2.栖息于山区稀树灌丛、丘陵山地。营半树栖或地栖生活。早晚活动。凡例坚果、种子、树叶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及四川等地。

2.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及云南等地。

性状生药全长约200毫米左右。骨骼上带有残肉及肌腱,头颅呈长椭圆形,上下颌带橙色门齿各一对,四肢弯曲,尾椎骨细长,排列成鞭状,有时并留有灰黄的毛。气腥。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跌打疼痛;骨折;腰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焙焦研粉,黄酒冲,5-15g。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活血祛瘀之功能。主治跌打损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和血丹

    《中药大辞典》:和血丹药材名称和血丹拼音Hé Xuè Dān别名胡枝子(《植物名实图考》),大叶乌梢、大叶马料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豆科植物大叶胡枝

  • 竹叶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莲药材名称竹叶莲拼音Zhú Yè Lián别名地藕来源鸭跖草科杜若属植物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和根入药。夏秋采收

  • 山藿香

    《中药大辞典》:山藿香药材名称山藿香拼音Shān Huò Xiānɡ别名血见愁、血芙蓉(《生草药性备要》),野石蚕、野薄荷、仁沙草、苦药菜、假紫苏(《广西中兽医药植》),皱面草、方枝苦草(广

  • 钭叶榕

    药材名称钭叶榕别名酸叽叽树、马勒来源桑科钭叶榕Ficus gibbosa Blume,以树皮及寄生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消炎、解痉。主治感冒。高热

  • 刺萆薢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药材名称刺萆薢拼音Cì Bì Xiè别名大菝葜、红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状茎

  • 翠蓝草

    药材名称翠蓝草拼音Cuì Lán Cǎo别名樱草根、野白菜、翠蓝报春来源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樱草Primula sieboldii E. Morren [P. patens Tur

  • 瓜蒂

    《全国中草药汇编》:瓜蒂药材名称瓜蒂拼音Guā Dì别名苦丁香、甜瓜蒂、香瓜蒂来源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梗,其种子也作药用。甜瓜盛产期,剪取青绿色瓜蒂阴干即

  • 狗尾巴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尾巴参药材名称狗尾巴参拼音Gǒu Wěi Bɑ Shēn别名距花万寿竹、倒竹散来源百合科万寿竹属植物距花万寿竹Disporum calcaratum D. Don,以根状茎入药。

  • 散血莲

    《中药大辞典》:散血莲药材名称散血莲拼音Sàn Xuè Lián别名活血莲(《湖南药物志》),眉风草(《贵州草药》),大叶凤凰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湖南药

  • 冷饭果叶

    药材名称冷饭果叶拼音Lěnɡ Fàn Guǒ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处植物荚蒾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foetidrm Wal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臭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