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陆氏三世医验条。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2.5寸处。主治胆病惊恐,食欲不振,口舌无力等。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全舌紫色,舌中有黄燥苔。多因脾胃脏腑素热,或嗜酒积热,或燥火内盛,或误服温补药所致,均属里实热证,宜攻下泄热。若有表证,宜解表通里(见《伤寒舌鉴》)。
【生卒】:1563~1624【介绍】:明官吏。又名琦美,字仲朗,号元度,清常道人。常熟(今属江苏)虞山人。历官刑部贵州司郎中,授奉政大夫。与其父皆喜好藏书,家有藏书室“脉望馆”。每有善本,则其父作序而
即《汉方医学指南》。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龙牙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神应经》:“……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②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池,见该条。
经外奇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亦称内、外踝尖。其位置,《备急灸法》载,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艾炷灸5~7壮;或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