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铅丹

铅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铅丹

药材名称铅丹

拼音Qiān Dān

别名黄丹、朱丹、红丹、漳丹、彰丹、朱粉、松丹、陶丹、铅黄、丹粉

来源为纯铅经加工制造而成的四氧化三铅(PB3O4)。

性状橙黄色或橙红色质重的细粉,光泽暗淡,不透明,用手摸之,光滑细腻。不溶于水,部分溶于稀液。

炮制将纯铅放锅内加热炒动,利用空气使之氧化,然后放石臼中研粉,用水漂洗,将粗细粉分开,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过筛。

性味辛、咸,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拔毒生肌,敛疮。外用治疮疡肿毒,创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作为熬制膏药的基础剂。

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内服,慎防铅中毒。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铅丹

药材名称铅丹

拼音Qiān Dān

别名丹(《范子计然》),黄丹(《抱朴子》),真丹(《肘后方》),铅华(《别录》),丹粉(《唐本草》),红丹、虢丹(《续本事方》),国丹(《秘传外科方》),朱粉(《纲目》),松丹、东丹(《现代实用中药》),朱丹、陶丹、铅黄(《药材学》)。

出处《本经》

来源为用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生境分部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制法将纯铅放在铁锅中加热,炒动,利用空气使之氧化,然后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用水漂洗,将粗细粉末分开,漂出之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研成细粉过筛即得。

性状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光泽暗淡,不透明,质重,用手指搓揉,先有沙性触及,后觉细腻,能使手指染成橙黄色。有金属性辛味。以色橙红,细腻光滑,无粗粒,见水不成疙瘩者为佳。不溶于水和酒精,能溶于硝酸,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炽热之,放出氧气,一部分变为氧化铅。

炮制《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性味辛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本草发挥》:"味辛,微寒,有毒。"

③《本草正》:"味辛微咸微涩。"

归经入心、脾、肝经。

①《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两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解毒,生肌,坠痰镇惊。治痈疽,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汤火灼伤,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

①《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②《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

③《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④《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

⑤《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

⑥《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注意虚寒吐逆忌服。

①《本草经疏》:"吐逆由于胃虚及因寒发吐者,皆不宜服。"

②《本草汇言》:"惊痫由于血虚者,毋乱投也。"

复方①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链),生油一升。上药白蔹等三味,以生绵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蓖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

②治臁疮久不愈,并风癣疥癞血风等疮:黄丹(淘洗七次,净取)一两五钱,黄连五钱,川芎五钱,海螵蛸三钱,轻粉、潮脑、水龙骨。上为极细末,以生桐油调为膏,夹纸做成,着肉面针刺数十孔,第一日用二贴,第二、三日用一贴,第四、五日用一贴,第六、七日以后,三日换一贴。尚存如钱大一处,不能收口,以松香四两,葱头一把,共捣烂,置于碗中,以滚白水冲下,良久去水,取药捻成饼贴疮上。尚有针细一孔,流水不完,取蒜头、葱头内第二层白皮,贴三、四日。(《疡科选粹》黄丹膏)

③治破伤水入,肿溃不愈:铅丹、蛤粉等分。上二味,同炒令变色。掺疮上水即出。(《圣济总录》铅丹散)

④治外痔: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次上。(《婴童百问》丹石散)

⑤治金疮并一切恶疮:上等虢丹、软石膏不以多少(火煅通红)。上细研和令如桃花色。掺伤处。(《百一选方》桃红散)

⑥治痘毒,脓水淋漓:黄丹、轻粉各五分,黄连末二钱。上研匀。搽患处。(《小儿痘疹方论》丹粉散)

⑦治小儿口疮:黄丹一钱,生蜜一两。上相和深瓯盛,甑内蒸令黑为度。每用少许,鸡毛刷蘸口内。(《普济方》大效金丝膏)

⑧治目赤及翳:铅丹、乌贼骨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细,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着眼四眦,日一。(《千金方》)

⑨治眼卒生珠管:铅丹半两,鲤鱼胆汁量铅丹多少用。上二味,合调如膏。点注目眦中,日三、五次。(《圣济总录》铅丹膏)

⑩治汤火伤:黄丹一两,潮脑五钱。为末。以蜜调匀,涂患处。(《疡医大全》)

⑾治蝎螫人:黄丹醋涂之。(《补缺肘后方》)

⑿治风痫:铅丹二两,白矾二两。为末,用砖一口,以纸铺砖上,先以丹铺纸上,次以矾铺丹上,然后将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取出细研。每服三至五分,温酒下。(《博济方》驱风散)

⒀治赤白痢:黄丹一两(炒令紫色),黄连一两(去须,微炒)。上药捣罗为末,以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生姜甘草汤下五丸。(《圣惠方》)

⒁治消渴:铅丹二两,栝楼八两,茯苓甘草(炙)各一两半,麦冬八两(去心)。上五味捣筛为散。旦以浆服方寸匕,日二。(《千金翼方》铅丹散)

⒂治腋气:腻粉、明矾、红丹各等分。上为末。临睡时抹之。(《续本事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丹出于铅而曰无毒,又曰凉,予观窃有疑焉。曾见中年一妇人,因多子,于月内服铅丹二两,四肢冰冷强直,食不入口。时正仲冬,急服理中汤加附子,数帖而安,谓之凉而无毒可乎?"

②《纲目》:"铅丹,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痫癫狂,吐逆反胃。能消积杀虫,故治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积。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铅丹

药材名称铅丹

拼音Qiān Dān

英文名red lead, minium

别名丹、黄丹、真丹、铅华、丹粉、黄龙肝、红丹、虢丹、国丹、铅黄、黄虢丹、朱粉、松丹、东丹、朱丹、陶丹、障丹、桃丹粉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部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不透明;土状光泽。体重,质细腻,易吸湿结块,手触之染指。无臭,无味。以色橙红、细腻润滑、遇水不结块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或写作2PbO·PbO2,理论上PbO2为34.9%,但实际上优质品为23-25%。铅丹的红色颇不相同,但与Pb3O4含量则无甚关系。

药理作用铅丹能直接杀灭细菌、寄生虫,并有制止粘液分泌的作用。

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热盐酸后,有氯气产生,可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色;并产生白色氯化铅沉淀。(检查铅盐)(2)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硝酸,使其溶解,滤过,取滤液3ml加铬酸钾试液2ml,产生黄色沉淀,分离,沉淀加2mol/L氢氧化铵试液或2mol/L稀硝酸试液均不溶解;加2mol/L氢氧化钠试液,沉淀即溶解。(检查铅盐)(3)取本品少许,置火柴杆上燃烧,可见有密集的微小铅粒。(检查铅盐)(4)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6.23(1),3.37(10),3.10(2),2.90(4),2.78(4),2.62(3),2.25(1),2.03(1),1.96(1),1.82(1),1.75(2)。

炮制《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性味辛;咸;寒;有毒

归经心;脾;肝;胆;肾经

功能主治解毒祛腐;收湿敛疮;坠痰镇惊。主痈疽疮疡;外痔;湿疹;烧烫伤;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注意虚寒吐逆忌服。

1.《本草经疏》:吐逆由于胃虚及因寒发吐者,皆不宜服。

2.《本草汇言》:惊癎由于血虚者,毋乱投也。

复方①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锉),生油一升。上药白蔹等三味,以生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篦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②治臁疮久不愈,并风癣疥癞血风等疮:黄丹(淘洗七次,净取)一两五钱,黄连五钱,川芎五钱,海螵蛸三钱,轻粉、潮脑、水龙骨。上为极细末,以生桐油调为膏,夹纸做成,着肉面针刺数十孔,第一日用二贴,第二、三日用一贴,第四、五日用一贴,第六、七日以后,三日换一贴。尚存如钱大一处,不能收口,以松香四两,葱头一把,共捣烂,置于碗中,以滚白水冲下,良久去水,取药捻成饼贴疮上。尚有针细一孔,流水不完,取蒜头、葱头内第二层白皮,贴三、四日。(《疡科选粹》黄丹膏)③治破伤水入,肿溃不愈:铅丹、蛤粉等分。上二味,同炒令变色。掺疮上水即出。(《圣济总录》铅丹散)④治外痔: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次上。(《婴童百问》丹石散)⑤治金疮并一切恶疮:上等虢丹、软石膏不以多少(火煅通红)。上细研和令如桃花色。掺伤处。(《百一选方》桃红散)⑥治痘毒,脓水淋漓:黄丹、轻粉各五分,黄连末二钱。上研匀。搽患处。(《小儿痘疹方论》丹粉散)⑦治小儿口疮:黄丹一钱,生蜜一两。上相和深瓯盛,甑内蒸令黑为度。每用少许,鸡毛刷蘸口内。(《普济方》大效金丝膏),⑧治目赤及翳:铅丹、乌贼骨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细,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着眼四眦,日一。(《千金方》>⑨治眼卒生珠管:铅丹半两,鲤鱼胆汁量铅丹多少用。上二味,合调如膏。点注目眦中,日三、五次。(《圣济总录》铅丹膏)⑩治汤火伤:黄丹一两,潮脑五钱。为末。以蜜调匀,涂患处。(《疡医大全》)11.治蝎螫人:黄丹醋涂之。(《补缺肘后方》)12.治风癎:铅丹二两,白矾二两。为末,用砖一口,以纸铺砖上,先以丹铺纸上,次以矾铺丹上,然后将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取出细研。每服三至五分,温酒下。(《博济方》驱风散)13.治赤白痢:黄丹一两(炒令紫色),黄连一两(去须。微炒)。上药捣罗为末,以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生姜甘草汤下五丸。(《圣惠方》)14.治消渴:铅丹二两,栝楼八两,茯苓甘草(炙)各一两半,麦冬八两(去心)。上五味捣筛为散。旦以浆服方寸匕,日二。(《千金翼方》铅丹散)15.治腋气:腻粉、明矾、红丹各等分。上为末。临睡时抹之。(《续本事方》)

各家论述1.《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癎癫疾,除热下气。

2.《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

3.《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4.《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

5.《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

6.《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7.《本草衍义补遗》:丹出于铅而曰无毒,又曰凉,予观窃有疑焉。曾见中年一妇人,因多子,于月内服铅丹二两,四肢冰冷强直,食不入口。时正仲冬,急服理中汤加附子,数帖而安,谓之凉而无毒可乎?8.《纲目》:铅丹,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癎癫狂,吐逆反胃。能消积杀虫,故治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积。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小金樱

    药材名称小金樱拼音Xiǎo Jīn Yīnɡ别名红茨藤(《分类草药性》),山木香、明目茶(《中国树木分类学》),小和尚藤(《重庆草药》),结茧、狗屎刺、小刺花、苙刺甲、荆刺叶、鸡公子、五甲莲(《湖南药

  • 心叶黄花仔

    药材名称心叶黄花仔拼音Xīn Yè Huánɡ Huā Zǎi别名吸血草、白痴头婆、索仔草、娃儿草、小桐麻、大黄花母、生毛英仔草、软枝虱母头、生毛虱母头、小号山胶播、圆叶金、午时花、圆叶咳觑草、黄花少

  • 红千层

    药材名称红千层拼音Hónɡ Qiān C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红千层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listemon rigidus R.B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

  • 桃儿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桃儿七药材名称桃儿七拼音Táo ér Qī别名桃耳七、小叶莲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鬼臼Sinopodophyllum emodi (Wall.),以根及根状茎入药。秋

  • 牛髓

    《中药大辞典》:牛髓药材名称牛髓拼音Niú Suǐ出处《本经》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骨髓。性味《别录》:"甘,温,无毒。"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 对马耳蕨根

    药材名称对马耳蕨根拼音Duì Mǎ ěr Jué Gē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的根茎。功能主治治目赤肿痛。用法用量鲜对马耳蕨根茎(去鳞毛)一两,水煎,加

  • 雨蛙

    药材名称雨蛙拼音Yǔ Wā别名无斑雨蛙、梆梆狗来源两栖纲雨蛙科无斑雨蛙Hyla arborea immaculata Boettger,以全蛙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功能主治解毒,杀虫。主治湿疹。用法用量

  • 蔛草

    药材名称蔛草拼音Hú Cǎo别名蔛荣、蔛菜(《唐本草》),接水葱(《七卷食经》),鸭仔菜、黑菜、合菜(《福建中草药》)。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雨久花科植物少花鸭舌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原

  • 广州山柑

    药材名称广州山柑拼音Guǎnɡ Zhōu Shān Gān英文名root-bark of Canton capet别名广州槌果藤。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广州山柑的

  • 柳叶菜花

    药材名称柳叶菜花拼音Liǔ Yè Cài Huā英文名Epilobium hirsutum L.别名地母怀胎草花、水丁香花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叶菜的化。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lob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