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方考》卷三。干姜、黄芩、桂心、半夏、甘草、橘皮、干地黄、芍药各二两,桔梗三两,枳实五枚,人参一两,吴茱萸五合。水煎服。治气噎膈者。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即血灌瞳人。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医醇賸义》卷三方。玉竹、沙参、蛤粉各四钱,羚羊角一钱五分,麦门冬、贝母各二钱,石斛、栝蒌皮各三钱。水煎,加梨汁半杯,冲服。治肺热,咳嗽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
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寻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史典条。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白狼毒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施沛条。
见《圣济总录》卷七十。指鼻出血经久不愈。《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衄,由热乘血气也。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劳损藏府,血气生热,血得热则流散妄行,随气发于鼻者名为鼻衄。藏虚不复,劳热停积,故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