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

刺法。指以针尖方向与经脉之间的逆(迎)、顺(随)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较原则的提出了泻法为迎、补法为随的见解。后世医家据此加以发挥,认为迎随是以经络循行的顺逆为准。明·杨继洲曰:“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手三阳经,从手上头,手三阴经,从胸至手,足三阳经,从头下足,足三阴经,从足入腹。故手三阳泻者,针芒望外(针尖向四肢),逆而迎之;补者,针芒望内(针尖向头身),顺而追之,余者仿此。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即顺(随)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补法,逆(迎)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泻法。故亦称针向补泻。也有以顺着经脉的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针的为补法,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针的为泻法者。

猜你喜欢

  • 喉如拽锯

    病名。为痰浊上壅,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声如拽锯。参见喉吤条。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 少火

    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

  • 陈衍

    【介绍】:南宋医家。字万卿。黄岩(今浙江黄岩)人。习儒学。兼通医学,1228~1233年(绍定年间)著《宝庆本草折衷》,已佚。

  • 以补为攻

    治法术语。指通过补虚扶正以达到祛邪目的的治疗方法,见《景岳全书·传忠录》。疾病出现邪实证候,但病邪之所以不能除去,系因正气虚衰不能驱邪外出,且病情又属正气不能耐受攻邪治法者,则宜补虚以扶助正气,正气得

  • 壁茧

    见《本草拾遗》。为壁钱幕之别名,详该条。

  • 站桩功

    气功的一种练功方法。许多内家拳的武术中有此功法。功法要求术者取站立姿式,外表不动,内心要静。持久的锻炼可使人自觉有“内气”活动,遍及全身。它不但有保健治病的功效,在武术中可突发为“外气”,制敌取胜。

  • 医学六要

    丛书名。19卷。明·张三锡纂。成书于1585年。作者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医著有关内容分别予以汇编,内容

  • 岁候

    运气术语。每岁天地之气的始终。《素问·六微旨大论》:“愿闻其岁候何如?”张景岳注:“岁候者,通岁之大候……总其气数之始也。”

  • 肝主血海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素问·五藏生成论》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参见肝藏血条。

  • 虚烦

    证名。指因虚而致心胸烦热者。多由伤寒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胸中,或病后余热留恋,或津涸、血虚、肾亏、痰饮、虚劳等所致。常伴郁闷不寐、口干咽燥等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