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臭,古通嗅。指因嗅吸污毒气体而引起的头痛。见《证治准绳·头痛》。《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有臭毒头痛,必烦闷恶心,宜炒香附一味煎。”亦有兼腹部疼痛。宜辨别毒气性质进行救治。参见头痛条。
【介绍】:见刘均美条。
医论。医案著作。2卷。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下卷医案78则。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
病证名。我国地方病的一种,因其虫形似姜片,故名。虫色赤如生肉,故又叫赤虫。在东南沿海各省和华中某些地区都有流行,长江以北很少。本病可引起腹痛,腹泻,浮肿,贫血等症状,甚至引起小儿生长发育,但预后一般良
下法之一。用润下通便的药物治疗腹部胀满的治法。坚,指干燥的粪便。大便燥结不通,引起腹部胀满不舒,用咸寒增液法,以大黄、芒硝、玄参等药软大便,使排便通畅则胀满自除。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伤食而发的丹毒。因其脾胃之气未充,乳食过度,不能运化,蕴积化热,达于肌表,复感风热邪毒,故成此症。症见发热口渴,烦躁多啼,身多红晕,皮肤灼热,不思饮食;食积甚者,可见
病名。一作痹。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或手足酸痛等症。《医林绳墨·痹》:“久风入中,肌肉不仁,所以为顽痹者也。”参见痹条。
见《幼幼集成》。即结舌。见该条。
出《黔囊》。即冬虫夏草,详该条。
指五脏精气衰竭。五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衰竭时,则神志活动障碍,出现转眼不视,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