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肾泄

肾泄

病名。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寿世保元·泄泻》:“人病泄,每至五更辄即利,此肾泄也,用五味子散数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复作,年余不差,此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法当补其母,火者土之母也,遂用八味丸补其母。”《张氏医通》卷七:“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其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泄二、三次,以肾旺于亥子五更之时,故特甚也。”可用震灵丹胃关煎四神丸等方,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服。参见五更泄、肾虚五更泄泻条。

猜你喜欢

  • 马蒁

    出《新修本草》。为郁金之别名,详该条。

  • 风热头痛

    病证名。指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见《外台秘要》卷十五。《医林绳墨·头痛》:“上攻头目,或连齿鼻不定而作痛者,此为风热之头痛也。”《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症常见头部胀痛,

  • 毛窍血出

    证名。亦称脉溢。《医学入门》卷八:“毛窍血出,节次若血不出,皮膨胀如鼓,须臾眼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饮生姜汁、水各一二盏即安。”

  • 胎气蕴热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指婴儿烦热,食即呕吐,眠不安席,神情躁扰,闻声即掣的证候。古人认为是由于儿在胎中,孕母多忧怒郁闷之情,又因胎气燥热,儿生艰难,母生惊悸,以致乳汁不和,令儿吮之而作。宜

  • 经来潮热不食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经来胃气不开,潮热旬日不思饮食。多因气血素虚所致。宜以开胃为主,用保和丸、逍遥丸。继以大补气血佐以滋阴,用十全大补汤酌加山茱萸、山药、丹皮、麦门冬、五味子。

  • 虚阳不敛

    即虚阳上浮。详该条。

  • 口气

    口腔发出的臭气。见《普济方》五十八卷口门。口臭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气,为胃有宿食;口出臭秽气,为胃热;口出腐臭气,多为内有溃烂疮疡。

  • 九牛藤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杜仲藤之别名,详杜仲藤条。

  • 火丹疮

    病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一。由肺经热盛,热入营血,蕴蒸肌肤所致。其症发无定处,皮肤焮红或紫,肿胀疼痛,上起丘疹脓泡,常伴身热口渴等。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营汤加减,外用清凉散麻油调敷。本证类于丹毒。

  • 豕膏

    ①《灵枢经·痈疽篇》方。猪脂。炼净,冷食。治猛疽,痈发于嗌中。②《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当归半斤,猪脂、白蜜各一斤。先以当归浓煎取汁,与炼过猪脂同熬,去水气,入白蜜再熬少顷,滤净收贮,不时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