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病证名。见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发热经病发热。包括经行潮热。指每值经期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症。有外感内伤虚实之分,以内伤居多。《女科经论》引李氏“经行潮热有时为内伤,属于虚;潮热无时,为外感,属于实。”《医宗金鉴》“在经前则为血热之热,经后则为血虚之热。”若因经期感受外邪,表被邪束,邪正交争,营卫失调,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治宜发散表寒,方用四物汤加麻黄。感受风邪者症见发热恶风自汗,治宜调和营卫,方用四物汤加桂枝。若因热伏冲任冲脉气盛,气火内燔,症见发热面赤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方用清经散。若肝郁化火,症见头晕目眩,胸胁乳房胀痛,口苦咽干,治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若阴虚内热,症见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发热,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加味地骨皮饮。若因气血虚弱,经行气血泄,气血阴阳失调,症见经行或经后低热,动则汗出,神疲肢软,少气懒言。治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当归白芍。若因瘀血滞于胞宫,气血瘀阻,营卫不和,症见经来发热,腹痛拒按,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

猜你喜欢

  • 喉间溃烂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喉间溃烂有虚实之别。因于虚者,多由阴虚于下,火炎于上所致。症见喉间溃烂疼痛,久而不愈,腐臭。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因于实者,多由肺胃实热,毒火上冲咽喉

  • 实者泻其子

    出《难经·六十九难》。运用五行相生和母子关系的理论,来治疗五脏实证。例如肝木生心火,肝是母,心是子,出现肝实证时,不仅要泻肝,还必须泻心火。如肝有实火,症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耳赤、胁肋灼

  • 胃仓

    经穴名。代号BL50。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下动、静脉后支。主治胃脘痛,

  • 大力黄

    见《广西野生资源植物》。为千斤拔之别名,详该条。

  • 雷公药对

    是一部托名雷公的药物学著作。4卷(一作2卷)。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初。陶弘景认为本书在药物主治及品种方面较《神农本草经》有所补充。此外,还收载了一些新的药物,并论及药物的佐使相须。原书已佚。

  • 胡道士

    【介绍】:宋代医僧。江西九江人。得名医庞安时之传,精医术。

  • 肝主谋虑

    指肝辅佐心神参与思维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气健旺,始能沉着而深谋熟虑;反之,“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灵枢·本神》)

  • 黑风内障

    病名。又名黑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本病少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时时亦痛,兼眼内痛涩,有黑花来往。”“与绿风候相似,……乃肾受风邪,热攻于眼”(《证治准绳·杂

  • 胸满

    证名。出《素问·腹中论》。指胸部胀满不适。可因风寒、热壅、停饮、气滞、血瘀等所致。《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面目浮肿,胸满

  • 饮食须知

    书名。①元·贾铭撰。1卷。撰年未详。本书为食疗参考读物。重点介绍360余种食物相反相忌。全书分水火、谷、菜、果、味、鱼、禽、兽八类。书中杂有一些迷信的论述。现有《丛书集成》本。②清·朱本中撰。1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