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瘭疽

瘭疽

病名。①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蛇瘴、虾眼、南方称著毒。由外伤染毒入于肌肤筋骨所致,或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其证随处可生,好发于手、足指端。《外科大成》卷四:“瘭疽……初出红点,次变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肿痛应心,腐烂筋骨,脓如小豆汁。”治宜清热解毒,消毒止痛。初服射干汤漏芦汤。外贴蟾酥饼寒热多作者服黍米寸金丹夺命丹;红肿游走不定者,离宫锭涂之;毒甚成脓者,宜切开去腐,按溃疡治疗。本病泛指体表的一种化脓性感染。但今习称之瘭疽,仅指手部感染,与本病古义略异。②手心毒之别称,出《疡科心得集》卷上。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惊啼

    病证名。出《颅囟经》①系小儿受到惊恐而引起的啼哭。《景岳全书·小儿则》:“盖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凡耳闻骤声,目视骤色,虽非大惊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时受怖,寝则惊惕,或振动不宁,或忽而惊叫,皆神怯

  • 图注喉科杓指

    见喉科指掌条。

  • 居经

    出《脉经》。亦名季经,按季,披季。指妇女身体无病,而月经每三个月一行者,是属正常生理范围。

  • 粉葛

    见清·刘士季《草本便方》。为葛根之别名,详该条。

  • 外感肩背痛

    病证名。指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肩背痛。多因岁运失常,热淫所胜,火热伤肺;或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所致。《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

  • 香砂二陈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檀香、炙甘草各五分,姜半夏、茯苓各三钱,砂仁八分,炒陈皮二钱。水煎服。治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若痛甚加白蔻末二分、瓦楞子末一钱;呕甚加控涎丹八分包煎。《症因脉治

  • 流注指要赋

    针灸著作。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1卷。元·窦杰撰于1232年。内容主要是根据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所编成的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

  • 肝痨

    病名。①即肝劳。详该条。②《慎柔五书》以虫在于肝则成肝痨。治以五凤丸等方。

  • 风热喉丹

    病名。多由痰火内伏,外受风邪,致风火痰浊壅塞肺系,或劳思太过所致。《焦氏喉科枕秘》卷一:“风热喉丹紫思起,邪风入肺致痰生,喉内鲜红多肿闭……粘子解毒汤宜治,凉血祛风药用神。”或选用黄连温胆汤、犀角地黄

  • 四神汤

    见《疡医大全》卷三。即归芪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