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泻脾赤茯苓汤

猜你喜欢

  • 涎嗽

    证名。出《儒门事亲》。指咳嗽而有痰涎溢出者。多由风热炽盛,灼液酿成痰涎,上逆而嗽;亦有素体阳虚,肺复受寒,以致痰涎上泛,射肺而嗽。风热炽盛者,治以清热豁痰为主,用温胆汤加竹黄,竹沥,僵蚕之类;阳虚受寒

  • 无盛盛

    治则之一。指治疗立法,切忌助长正当亢盛的病邪。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于邪气亢盛的实证,不宜用补益药,以免加重病情。

  • 不能正偃

    证名。指不能仰卧。《素问·评热病论》:“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于肺也。”参见不得偃卧条。

  • 御米壳

    出《医学启源》。为罂粟壳之处方名,详该条。

  • 渗泄

    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淡渗泄利水湿的治法。适用于泄泻、浮肿、小便不利,常用茯苓、薏苡仁、白通草、猪苓、泽泻等淡渗药。常用方有四苓散、茯苓皮汤等。

  • 易氏医案

    书名。1卷。18则。明·易大艮撰。作者认为“治病贵先识病性”,其特点是每证必据脉求因,审因辨证,推究病因及其传变,定方用药。治案层层设问以剖析病情、病因、病理变化及处方用药。治法以开郁为先,补益随后,

  • 燕窝疮

    病名。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和下颏部的疮疡。后者又名羊胡疮。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而发。皮损小如粟米,大如绿豆,色红,热痒微痛,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故又叫黄水疮。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

  • 潘邓林

    【介绍】:见潘楫条。

  • 胆气不足

    亦称胆虚、胆虚气怯。病后气虚,内脏功能失调所致。证见虚烦不眠,易惊恐心悸,口苦多疑虑,常叹息。《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治疗常

  • 震雷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雷廓。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