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泛指今之脉络膜、视网膜。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
见《贵州草药》。为冰粉之别名,详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太阴络脉,见该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即断绪。详该条。
出《救荒本草》。为金针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夫产水血俱下,脏腑血燥,津液不足,宿挟虚热者,燥竭则甚,故令渴。”症见口燥,干渴。治宜生津止渴。用加减竹叶汤(人参、麦冬、生地、花粉、炙草、粳米、淡竹叶)。
尿道外口。《景岳全书·杂证谟》:“通塞法,凡败精干血或溺孔结垢,阻塞水道,小便胀急不能出者,令病人仰卧,亦用鹅翎筒插入马口。”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备问方》1卷,已佚。
望舌苔的基本内容之一。润燥是诊察津液的盈亏。润指舌苔湿润,说明津液尚充,但若苔润而厚,则表明有湿邪。燥指舌苔干燥,不论见于何种舌苔,均表明津液已伤。腐腻主要是诊察胃阳的标志。腐是胃的阳气有余,能鼓动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