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肝气虚或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的胁痛。《医学入门·胁痛》:“虚者,肝血虚也,痛则悠悠不止,耳目喷,善恐如人将捕,五物汤加柴胡梢,或五积散去麻黄加青木香、青皮。”《金匮翼·肝虚胁痛》:“肝虚者,
病名。①见《儒门事亲·风形》。指以手足抽动为主症的疾患。多因火盛肝旺,风动痰壅所致。症见双目上视,角弓反张,或手足颤振抽动不已,不能持物和步履,夜卧发热,遍身燥痒等。治宜平肝熄风或涌吐风痰。《罗氏会约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木贼一钱半,淡豆豉、夏枯草、焦栀子各三钱,桑叶、制香附、牡丹皮各二钱,炙甘草五分,鲜葱白三枚,鲜荷梗五寸。水煎服。功能和解少阳。治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者。
详瘴条。
【介绍】:见杨时泰条。
诊法术语,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
病证名。指鼻塞有脓而不闻香臭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即鼻不闻香臭,谓之齆。”即鼻齆。详该条。
病名。①指厥疝。《宣明论》卷一:“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嘻欲劳痛,不可忍之。”多由七情内郁或房事过度,厥阴受病所致。《医林绳墨》卷四:“或遇忧怒所感,郁而不发,反将房劳触动,结为阴疝者有之
小儿病势垂危的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辨小儿死症,囟门陷下成坑,喉中拽锯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鱼口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对于这些危重症候,在当今医疗条件下救治及时
经穴名。代号ST36。《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