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新疆药材》。为蒲黄之别名,详该条。
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的舌象。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
见公乘阳庆条。
唐代太医署一种官职的名称,只设1名。
病名。又称悬痈肿。《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若有伏热,上冲于咽喉,则热气乘于悬雍,故令或长或肿也。”
胀病之一。《张氏医通·腹满》:“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溲便俱有血,用利药转加,其脉数而涩。此得之湿热伤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
见《广西中药志》。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该条。
鸣,声音;显,显露形色。指显露声色。《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令鸣显。”
见《浙江中药资源名录》。为野木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穿腮毒之简称。详该条。参见骨槽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