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圣济总录》“上林,穴在三里下一夫。”所指即上巨虚。见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见《世医得效方》。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肉豆蔻之别名,详该条。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野烟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方大成条。
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气既虚,又兼内寒,故除脾虚见证外,尚可见腹中冷痛,得温痛减,口泛清水,四肢欠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
书名。简称《图经》。①宋·苏颂等编撰。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书成于1061年。本书搜集全国各郡县的草药图,参考各家学说整理而成。《本草纲目》评价此书“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
推拿方法名。见《串雅·绪论》。即提痧。详该条。
病名。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巨阙穴为心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证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