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补阴、强阴条。
古病名。即中恶。《圣济总录·诸注门》:“论曰,志弱心虚,精神失守,忤犯邪恶,令人心腹暴痛,闷乱如死,无所觉知,故曰中恶,又曰卒忤。盖阴阳否隔,气道厥逆,上下不通,阳气散乱,故令不知人也。气还则生,不还
病证名。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受寒凉,或情志内伤等,致使宿血停滞,凝结成瘀,内阻冲任胞脉,碍血下行,血滞胞中。症见经前或经行之时,小腹刺痛拒按,经血量少、有块,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活血祛瘀。方用膈下
病证名。见《异授眼科》。指宿翳之顽固不易消退者。参见宿翳条。
病名。指发生于夏季的温热病。可见于乙型脑炎等病。暑多挟湿,暑温则指暑热偏盛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主要症状有壮热口渴,心烦而赤,汗多少气,脉象洪大等。病程中极
病名。指食蛋过多而成积滞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蛋积,食蛋不消成积,即暖败卵气作酸坚痛也。宜白蔻仁、橘红、豆豉、姜汁,方用妙应丸。”亦有用大蒜汁搽吐法治疗(见《济阴纲目·积聚痞块》
【介绍】:明医家。西安(今浙江忂县)人。志于医,尝四方参师访友,乃精岐黄。嘉靖十年(1531年)撰书三编:首编《发明证治》,分风、寒、暑、湿、燥、火等门,论病证方治;次编《精义语录》,阐述病机机理及谨
天昏地暗。《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主埃郁昏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
【介绍】:见曹秉铉条。
病名。即穿腮毒之简称。详该条。参见骨槽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