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三方草

三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方草

药材名称三方草

别名白郎苔、亚大苔草

来源莎草三方草Carex brownii Tuckerm.,以入药。

生境分部长江流域各省、贵州、河南、西北。

性味甘、苦,平。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驱风除湿。主治小儿夜哭,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三方草

药材名称三方草

拼音Sān Fānɡ Cǎo

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亚大苔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brownii Tuckerm.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亚大苔草,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缩,丛生。秆三棱柱形,基部为无叶片的褐色叶鞘包裹。叶短于秆,宽3-5mm,质稍硬,边缘粗糙。苞片叶状,长于花序,有短鞘或无;小穗3-4;雄穗顶生,圆柱形,长l-2cm;雌穗侧生,长圆柱形,长1-3cm,花密生;雌花鳞片长圆状卵形,长约2mm,苍白色,脉3条,顶端突出成长芒刺。果囊卵圆形,膨胀,暗绿色,长约3mm,有多数隆起的脉,先端急缩成短喙,喙先端2裂。小坚果绿白色,三棱状倒卵形,长约2.5mm,花柱基部弯,柱头3。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下、山坡及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陕西、甘肃、河南、台湾等地。

性味味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法风除湿。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苏头

    《中药大辞典》:苏头药材名称苏头拼音Sū Tóu别名紫苏兜(《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或白苏的根及近根的老茎。秋季采收,将紫苏或白苏全株拔起,切取根头

  • 山大刀根

    药材名称山大刀根拼音Shān Dà Dāo Gēn别名刀斧伤根(《陆川本事》)。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茜草科植物九节的根。化学成分含酚类、鞣质、三萜。性味《陆川本草》:&quo

  • 赤火绳

    《全国中草药汇编》:赤火绳药材名称赤火绳拼音Chì Huǒ Shénɡ别名火绳树、接骨丹、火素树来源梧桐科赤火绳Eriolaena malvacea (Levl.)Hand.-Ma

  • 调经草

    药材名称调经草拼音Tiáo Jīnɡ Cǎo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卫矛科植物冬青卫矛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冬青卫矛,又名:正木、八木、大叶黄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米。枝有白色皮孔,小

  • 灰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灰叶药材名称灰叶拼音Huī Yè别名野蓝靛[广东]、野青树、假靛青、山青来源豆科灰叶属植物灰叶Tephrosia purpurea (L.) Pers.,以根、茎、叶入药

  • 桐皮

    药材名称桐皮拼音Tónɡ Pí别名白桐皮(《药性论》),水桐树皮(《濒湖集简方》),桐木皮(《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原形态①泡桐(《纲目》),又

  • 鄂豆根

    药材名称鄂豆根别名山豆根、豆根、黄结来源豆科鄂豆根Euchresta tubulosa Dunn,以根入药。生境分部湖北。功能主治利咽喉。治腹痛,腹胀。用法用量3~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山马鞭草

    药材名称山马鞭草拼音Shān Mǎ Biān Cǎo英文名Denseleaf Sedge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密叶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mau

  • 羊蹄叶

    《中药大辞典》:羊蹄叶药材名称羊蹄叶拼音Yánɡ Tí Yè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羊蹄"条。化学成

  • 藏山药

    药材名称藏山药拼音Cánɡ Shān Yɑo别名山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三角叶薯蓣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deltoidea Wall.ex Griseb.采收和储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