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见素问遗篇条。
见素问遗篇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樟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施发条。
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胞衣不下。参见胞衣不下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敬旦,别号斗岩。江苏句容人。长于针灸,著有《五诊集》,已佚。
见《本草推陈》。即青蒿蠹虫,详该条。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胡枝子根之别名,详该条。
出《岭南杂记》。为睡莲之别名,详该条。
方剂的作用、性味相结合的分类法。即轻剂、淡剂、清剂、解剂、缓剂、火剂、暑剂、湿剂、寒剂、燥(一作涩)剂、甘剂、平剂、温剂、和剂、调剂、补剂、荣剂、夺剂,共十八剂(见元·李汤卿《心印绀珠经》)。
经穴别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阳,在外踝上三寸,阳郄。”所指即跗阳。
病证名。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逆、逆。《内经》称哕。金、元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忒。俗称打咯忒。指胃气冲逆而上。呃呃有声的症状。《医碥》卷二:“呃逆,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其声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