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鬼眼

鬼眼

经外奇穴名。《神应经》:“癫痫、鬼眼四穴,在手大指足大指内侧爪甲角,其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三壮极妙。”即位于手、足大指(趾)桡侧(胫侧)爪甲角处,左右共四穴。主治癫痫,精神病,晕厥等。艾炷灸3~7壮。本穴《备急千金要方》载:“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壮,不止十四壮,壮如雀矢大。”《类经图翼》以“两手足大指爪甲”列作奇穴,名手足大指爪甲穴。《医学入门》、《医宗金鉴》则将位于手大指内侧爪甲角的二穴称“鬼哭”。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称此四穴为鬼哭。《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谓本穴即少商二穴和隐白二穴。②腰眼穴别名。《医学入门》:“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人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

猜你喜欢

  • 走马牙疳风

    病名。《喉科心法》卷上:“生于上下牙根,初起疼痛腐烂,臭秽不堪,色黑坚硬,齿落穿腮。”详走马牙疳条。

  • 脉经钞

    见孙氏医学丛书条。

  • 虎牙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墓头回之别名,详该条。

  • 养血地黄汤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熟地黄、生地黄、白芍药、当归、阿胶、麦门冬、白术。水煎服。治筋急。

  • 漏胎

    病名。即胎漏。清·曾鼎《妇科指归》卷二:“孕妇或按月下血数滴,名漏胎。”详胎漏条。

  • 夜间发搐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潮热而引起的抽搐,由脾虚心热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亥、子、丑时不甚抽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呈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纳津液。当补脾治心。补脾

  • 血痣

    病名。指皮肤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多为先天性或由肝经怒火郁结而成。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亦可发生于粘膜。初起痣色鲜红或呈紫红,境界分明,渐大如豆,略高出皮面,表

  • 尽剂

    尽,完全或完整;剂,剂量。指服药达到完全的剂量。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桂枝汤的剂量,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 经前吐衄

    病证名。指在行经期前,出现周期性口鼻出血的病症。详逆经条。

  • 混沌衣

    出《本草纲目》。为紫河车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