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蠹疽之多发、大小不一者。证治见蠹疽条。
即聚毛。《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见聚毛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三。即酒刺、粉刺。详各该条。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因肝经风热壅盛,以致二目睛旋转不定,与辘轳相似。类今之眼球振颤。宜疏风解热,用通肝散(《张氏医通》方)加减。
消法之一。即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治法。详醒脾、消食导滞、补脾益气等条。
丛书名。清·徐辑。刊于1750年。包括《达生篇》、《种痘法》、《福幼篇》三种。
证名。即怕冷。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
出《杂病源流》卷二十四:“以喉花即为蒂中。”即悬雍垂。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位于尾
病证名。见《医门法律·黄瘅门》。即阴疸。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