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癥

食癥

病名。十二癥之一。《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候其人发语声嘶中满浊而后语,乏气拖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病寒,日里常水出,四体洒洒,常如发疟,饮食不能常,自闷闷而痛,此食癥病也。”《圣济总录》卷七十二:“论曰,脾胃虚弱,饮食累伤,积久不去,结在肠内,与正气交争则心腹鞭痛,妨害饮食,肢体消瘦,以手按之,积块有形,谓之食癥。”《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食癥,脾胃先弱,饮食失调,生冷不化,日渐成块,治先主疏导而佐以和中,大和中饮或消食丸。若气壅血滞,形寒者,乌药散脾气虚血不行者,芎归四君汤;脾气郁血不行者,归脾汤;肝脾血燥不行者,加味逍遥散。”亦可用槟榔丸麦蘖汤、丁香丸等方。参见癥病、十二癥条。

猜你喜欢

  • 产后伤寒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触冒寒气而为病,谓之伤寒。产妇血气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动,为寒所伤,则啬啬恶寒,翕翕微热,数日乃歇,重者头及骨节皆痛,七、八日乃瘥也。”因产后气血大虚,卫外不固,

  • 如华

    脉象。华,通花。喻脉来轻浮软弱如草木之花。《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

  • 钩虫病

    病证名。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证。治疗以驱虫为主,配合调理脾胃。驱虫可

  • 胎赤风眼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指新生儿感受风热毒邪,引起白睛充血发红的症状。治详眼胎赤条。

  • 伤筋

    病名。即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多因跌打、扭挫所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筋强等症。

  • 棋盘花

    见《分类草药性》。为蜀葵花之别名,详该条。

  • 太阴痉

    病证名。指太阴病出现痉症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

  • 齿齘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龄乃睡中上下齿相磨有声,由胃热故也。”即齘齿。详该条。

  • 陈柑皮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柑皮,详该条。

  • 血极

    又称脉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详脉极条。